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學習太極拳基本心法

學習太極拳基本心法 作者:蘇紹卿

自張三豐祖師創始太極拳以來,太極拳之流行歷久不衰,代有人才。諸先賢所傳心法各有千秋,惟楊師祖澄甫、鄭師曼青為民國以來,集諸賢所長,發揚光大者,所傳心法簡易實用,世人奉為圭臬。茲舉築基有密切關聯者述之於后:

含胸:
胸不可挺,挺必氣浮無根:亦不可駝背,駝背必氣結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識可也。何謂?以意內收,引氣下沉是也。中醫謂:氣滙『膻中』,膻中穴在胸兩乳中間,灸之可治氣喘,可證氣在胸部匯集。學習太極拳即練氣功,首重內練,內練捨行氣何由?氣能運行,血必暢旺。此為習太極拳開宗明義,必需先予詳悉者也。故太極拳異乎一般運動,為先運而後動者,其他一切運動係先動而後運,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辯。含胸或稱鬆胸,窃以為不如含胸適當,蓋鬆胸未必含胸,而含胸必定鬆胸。

拔背:
兩肩中間脊骨有鼓起之意,此亦意識上之動作,不可露形。練純熟時,自有氣從背脊骨直往勁頂上沖,越玉枕而達百會,復下降丹田。

〈養生主〉指出超脫之道在:「緣督以為經」。道:即方向,方法,路。緣:沿也。督:身後的督脈、背脊骨。經:常道、經常、經典。綜合言之:即氣的行走方向係沿著督脈上行。氣能上行,全身功力通玄。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特指出:「……。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沖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達乎顛頂,降於丹田,此即任督通。……」又曰:「余乃為留意太極拳者告。曰:『豎起脊樑』」。「豎起脊樑」即拔背,亦古人所謂「正襟危坐」,正則不病。

鬆肩:
亦稱沉肩,窃以為鬆肩勝乎沉肩,肩不可上聳,否則既含胸亦無益。「鬆肩」,「含胸」兩者連環動作,互相配合,庶氣可順而下降丹田,鄭師對此兩動作極為注重,每日必提示數次,嘗告筆者,楊祖師亦以此教之,惟知之維易,行之為艱。鄭師一夜夢見自己兩手臂連肩斷去乃得此法。

垂肘:
肘尖下垂之謂也,下垂不可死板板,尚須活潑有趣,推手時不易為他人所制,且可生槓桿作用。反之,橫肘最易為他人所制。本門師兄多人得此要訣,與渠等推手,千萬莫碰觸其肘,否則被彈出尋丈遠矣。

尾閭中正:
練功架時尾閭稍向內收為動作要領之一,氣使能越過尾閭骨上行,尾閭骨需與命門、夾脊成一直線,始可稱尾閭中正,如稍偏氣即散去無從上行。若干練拳人士稱「提肛」,始能提氣上行。為 吾師所不取,認為「提肛」乃少林法門,氣走經絡,不得入骨。太極拳要求氣歛入骨。尾閭中正,在推手運用上尤其重要,黃師兄性賢譬「尾閭」為舟之舵,可謂精妙之極。

神貫頂:

以神帥氣,經玉枕骨注百會穴,是謂神貫頂。下巴微收,頭頸正直,不偏、不低、不昂為外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隨之內收,使能達以神貫頂。此之所謂太極拳講求內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謂:「頭如西山懸鐘」,最為簡骸。神貫頂後,再沿頭面下降,完成一週天之運行,是謂河車倒運。

氣沉丹田:
忌閉氣、迫氣、用力鼓氣,此處謂沉丹田,由上述鬆肩、含胸、尾閭中正、氣由意導引至丹田即可,而係水到渠成之事,千萬勉強不得。窃以為「沉」字作形容詞解較妥,作動詞解,則用力致病。

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去臍近,去脊遠之約三與七比中間,又名氣海。此處存氣不懼多,只患寡,氣寡則體弱,氣足則體壯。孟曰:「吾善養浩然之氣」孟子深知氣之重要,而善養氣,不愧練氣專家。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頁〉教示:「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無害,未可限量也。」與孟子之說相吻合,行氣不如守氣,守氣乃「直養浩然之氣」。

又鄭子壬子無射月演講:「太極拳與體育」時嘗提示曰:「……練太極拳要氣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絕對沒有這種病『心臟病』,因為心包絡會比別人強一點,外感風寒不至於侵襲到心包絡,以致慢慢影響到心臟,這種病我所見的,我所治的很多,而且中國醫學上講得比較詳細。那麼練太極拳的功效,對最厲害的癌症、心包絡、心臟病等等,都不成問題,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腎臟病也很容易恢復健康,總之,對於人確有好處。」氣沉丹田的好處毋容懷疑,實務上,我鄭師拙陋徒之一,三十餘年來教學成效,也能使許多患久年疾病者轉為健強,不能不證明太極拳誠健身之寶筏也。

丹田有氣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擊而不改色。蓋腹部接勁,將敵彈出尋丈之外,同門師兄皆有此能耐。

腳分虛實:
練拳最忌兩腳不分虛實,拳論謂雙重則滯。在力學上言:一物接地面愈小,磨擦力亦小,運行速度則快。腳不分虛實時接地面廣,一腳虛一腳實時,僅有一腳同時接地,接地面積自小,所受磨擦力亦小,運行轉變自然靈活。承擊面積小,故容易走化。拳論謂走化即攻擊,故容易走化亦同時俱備容易攻擊之要求。尤其太極拳在對敵時採球體般螺旋運化,產生合心力及離心力,而達借力、接力高級力學運用妙境。腳部神經受到壓力,血液循環更加暢旺,血管因循環良好,諸凡血管阻塞,硬化疾病均不致發生,此練太極拳雙腳分虛實最有功效之明證。惟人皆好逸惡勞,往往不願刻意求腳分虛實,怕痠痛也。練拳時虛應故事,一愰而過,如此,希求健康難矣哉。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教示:「……常人之足,從不注意虛實,普通拳技家,亦聽便而已,惟習太極拳者,將體重付於一足,兩足時互易之,又不許用力。……」習太極拳特異於一般拳技家即俱備腳分虛實,吾人豈可違背教示!

鬆沉:
鬆沉為連貫性動作,鬆得幾分,沉亦得幾分,鬆沉絕非柔弱,而內含有彈性之勁。鬆亦非塌、軟,亦非僅是肉體一面,乃包括精神面。故翻譯成英文SOFT,是錯誤的,應譯成RELAX。能鬆即能沉,進而得「定」,「定」即是拳論之「中定」,不受牽,不受靠,更不受撥。

「鬆沉」之境界要求甚高,無極限止境、無時間性,無地域性,而求永久性。不但不偏限身體局部,且求全身關節骨骼。窃以為上身不鬆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鬆求改之在膝,小腿不鬆求改之在腳踝。腳跗鬆透則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壬子無射月鄭師講「太極拳與體育」時教示曰:「……第一就是太極拳講『鬆』。這個『鬆』字,我學太極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為什麼鬆有這麼大的好處?當時只曉得講鬆、鬆、鬆,但究竟什麼叫鬆?怎麼鬆得很乾淨,這句話很難講明白。前年悟通這個道理,我才想到我的老師澄甫先生所講的。他不大會講話,一天到晚坐在那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鬆』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我甚至連耳朵都灌滿了。他還講一句話,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連三輩子學不到的』,我就懷疑,難道講一個『鬆』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現在想起來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我現在更深入的講一句,你們就很容易悟通怎麼叫鬆。比方說:我們現在到一個佛殿去,前殿有一個彌勒佛,很大一個胖子,笑笑的,他是拿一個布袋,人家都講上頭題著:『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人不但自己是個布袋,甚至於一切兒女妻子,功名利祿等等,無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這個布袋最難放得下。所以講什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麼『一下子頓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講不容易放下。練太極拳是難,就是難在自己有意思擋住。我不能進步,是我的意思擋住了自己,沒辦法打通,這一點實在是太極拳最難第的關頭。」

教示吾人「鬆」之重要,鬆之入手方法,鬆即是太極拳之功用,得到「鬆」字才可希求氣通三關,氣歛入骨,化氣為髓。

我得一悟:習太極拳不是習普通拳技,是習「道」。依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四十八章〉每天習拳增加拳藝,到了某一境界卻日日減損拙力,才能進入大道|太極之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上之心法。

時中學社秘書處 啟

網址:www.37taichi.org.tw :中華民國鄭子太極拳研究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