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採自http://home.pchome.com.tw/sport/teacher_lee/article/article01.htm
我在小的時候因不喜歡運動,以致體質甚 為虛弱,所以到三十歲左右時,已有未老先衰的現象,經常感到胃口不佳,失眠、頭痛、氣虛血弱,做起事來沒精打采,沒有信心,每日都在延醫服藥中度過。但是 中西名醫都看過了,什麼針藥也打過了,吃過了,但上述諸種病痛並沒有絲毫減輕,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人生非常乏味,因此就常常陷於悲觀、失望和痛苦中。
但是求生是人類的本能,而中國有句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那時候我想中西名醫既無法減輕我的病痛,恢復我的健康,就應該在求醫服藥打針之外,另外尋求他法以驅除病魔,恢復生機。後來聽說本市圓山五百完人祠廣場,王老師延年所傳授的太極拳,是身心雙修、卻病、健身最有效的運動,我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跑到圓山五百完人祠廣場,王老師教太極拳的地方開始拜王老師為師學習太極拳,先學拳架,動作柔和,而身體各部份都能運用到,練習起來令人有渾然忘我, 飄飄欲仙的感覺,如是每天早晨風雨無阻練習者數年之久,胃口轉佳,睡眠無暢,面色亦逐漸好轉,諸病竟不藥而愈,恢復了健康,恢復了人生的樂趣,使我重新燃 燒起生命和奮鬥之火,際茲王老師延年在台教授太極拳廿週年紀念日,特此表示無限的敬意與感謝。
太極拳拳架練熟以後,王老師復悉心教我太極拳推手,並時常與師兄弟們互相練習,我發覺推手是鍛鍊智力、體力、技巧的最好途徑,亦唯有在練了拳架以後,繼 之以練習推手,才能領悟到太極拳的奧妙。我對太極拳推手越練越有興趣,每天都專找人互推,大有樂此不疲之感,而身體之強健亦已超越常人,這亦是練習太極拳 推手之功,此與十七年前每天都求醫服藥,輾轉床第毫無生氣的情形來看,真是如脫胎換骨一般,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因此說王老師教我太極拳是再造之恩當非虛語。
世界上運動的種類甚多,但大多數是過於激烈的,違反生理的,其於健康非徒無益而反害之,所以有很多運動健將壽命不長,非為無因。唯有太極拳是身心雙修,健康禦敵,有百利而無一害之最佳運動,亦是我們中國的國粹。
太極拳既能除了我的痛苦和感脅,恢復了我的健康,給予我無限的活力,我當然對它發生了無比的信心和熱愛,何況太極拳是中國國粹,是最佳的健身運動,應如何發揚光大,余雖不敏,願隨諸位先生之後,貢獻棉薄,為發揚國粹而努力,余之願也。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華人之寶---太極拳 (陳 鉅, 2005)
原文採自 http://www.37taichi.org.tw/documents/%E8%8F%AF%E4%BA%BA%E4%B9%8B%E5%AF%B6---%E5%A4%AA%E6%A5%B5%E6%8B%B3.doc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太極拳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演變成在公園裏活動的『老人拳』。很多年輕朋友聽到學太極拳就唯恐被貼上『老』字標籤,避之而不及,即使是中壯年朋友也拒絕承認自己是到了學『老人拳』的年齡,總是推說等到六十五歲退休以後再說吧!事實上,太極拳在過去二三百年的歷史中都是以技擊武術作為訓練的目標,甚至在風光的年代裏還曾被稱為『萬拳之王』;而當許許多多的拳派逐漸擋不住時代的潮流而沒落時,太極拳依然是最普及的運動,不能說是因為它的易學,緩慢或是保健的功能,事實上很多其他的運動都可以達到同等的效果。太極拳可貴在可文、可武、可深、可淺、可慢、也可以非常快。慢是要我們能靜,靜能使我們思考,能思考便能修性,能修性則心清,心若能清,則快與慢只是一念之間罷了。古人解釋太極的『太』乃是時間的無限大;『極_』是空間的無限大;雖然這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用來包容萬象,卻也就因為太極拳融和了道家、釋家、儒家的思想精髓,提供了拳友們在修身與哲理上面鑽研的興趣。若漫指它是『老人拳』、『豆腐拳』、『摸魚拳』,實在有愧我們祖先給我們保存的中華文化之寶。
尤記得小時候天天在苦讀與考試中打滾,只有在夜深人靜時陪著武俠小說裏的主角練功,倒也能給自己麻木的心靈注上一劑清流。接著成家立業,小孩一個個出生,每天在外為著五斗米折腰,回家後就是尿片、奶瓶以及永遠作不完的瑣碎事,真正最親密的對象就是那一張床,若是有時間去練拳,倒那不如拿來換二小時的睡眠。等到兒女稍長,偶而重拾運動的樂趣,才頓時發現自己二十歲的衝動只換得一副四十歲的軀體。人只會愈來愈老化,不管服不服,時候到了誰也奈何不了。太極拳雖非萬靈丹、長壽丸,但是卻能夠兼顧鬆筋活骨,修心養性,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功夫益加深厚,護著自己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走得健康,走得穩。
我同多數人一樣,在創業之初勤奮工作,日以繼夜,每個月只有在結算收入的時候能夠擠得出一絲笑容,結果幾年下來全身上下毛病不斷,先是心律不整,服藥十年還被診斷有潛在的心臟病危機;再來是腳跟長骨刺,走路如走針氈;腰痛肩痠是每日固定的包袱。我買過許多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按摩墊,按摩棒,按摩椅,按摩球,連我工作的桌椅都換掉了,直到有一天彎下身來撿一枝鉛筆,後腰肌肉抽了筋,痛的好似有人在背後捅了我一刀;結果打針吃藥,躺了三個禮拜才能返回工作。我試過慢跑,可是太冷不能跑,太熱不能跑,太飽不能跑,太晚不能跑,總是有理由跑不出門。我試過健身院,幻想著自己可以成為廣告上的猛男一樣有六塊腹肌,結果淪為只是去洗個澡意思一下,其它的運動如打球被球打,游泳嗆水,跳舞踩腳,氣功打嗑睡,最後還是陷在沙發椅中最舒服。直到被人拖去學太極拳的時候還在心中嘀咕著若被人看到多沒面子。一眨眼十年過去了,我的心跳正常了,腰不痛了,腿有力了,精神更加充沛。去年出席同學會,看到多年不見的昔日俊男美女一個個在現實生活中被催殘的風華盡失,實在令人唏噓,深深覺得再龐大的財富也買不回自己的健康與活力。
前人警告我們:『人老腿先老』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忙碌著用肩來處理事物,而且幾乎有事物都是操作在我們的面前,所以上半身自然的會往前傾,時間久了地心引力就會使您的身軀愈來愈彎曲,直到有一天需要一根拐杖來支撐了。我們有兩條腿原本是設計來帶動上半身的前後左右上下,可是在現代生活裏我們坐著太多,開車坐著,打電腦坐著,吃飯坐著,看電視坐著,連去逛街都在四處找椅坐一下;檢東西,搬物品,穿鞋子,都捨不得蹲下去讓膝蓋有鍛練的機會,久而久之,關節生鏽,肌肉退化,最後還是得坐下來,坐在輪椅上。太極拳的原則卻剛好相反,它認為人的上半身只是一個皮囊,塞滿了重要的器官,只要有一個不舒服就會影響全身,而下半身只有兩條腿,除了骨頭就是肉,因此太極拳要求上半身鬆柔,儘量不使力,不受力,來養護裏面的內臟;;而下半身的腿則讓它加強功能,潤滑關節,增加肌肉的耐力與彈性。等外形調適好了再調理內部,太極拳是動態的氣功,以意念來主導軀體,逶過緩慢的動作,腹式的呼吸,意念的專注,使內在產生一種能量來按摩內臟,用意念練完一套拳就好像給自己的五臟六腑按摩了一次。
學拳容易,練拳難。容易學是因為動作很簡單。不容易練,不是難在雙手不可使力,也,不是雙腿站不住樁,而是難在自己的心態不易改變。我看過很多朋友放不下牽絆,放不下自尊,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自己固執的包袱壓迫著,被不能吃虧的個性抵制著;有些朋友急躁,求速成;有些朋友自負,好為人師;也有不少人期待著太極拳可以滅肥,生髮,美膚,甚至於可治疑難雜症。有趣的是,學習太極拳時從一套簡單的拳法中竟然可以反射出人生百態,而從百態之中看到自已的缺失,再逐漸的從緩慢的動作中探索自省,最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所以說太極拳不難,是難在自己。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能夠兼顧家庭、事業而又能專心練功的朋友真是幸運極了。大多數的同好都是在家庭與工作的夾縫中,只求那短暫一二小時的身心平衡,即使如此也足以令人欽佩了。在時中學社中,不少太極拳老師默默地耕耘了好多年,為我們華人之寶擔負著傳承的任務,他們犧牲家庭時間耐心的投入教拳,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將來我們的子孫不會轉而向洋人去學太極拳。比起住在偏遠地區的僑胞們,我們實在要惜福,惜緣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太極拳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演變成在公園裏活動的『老人拳』。很多年輕朋友聽到學太極拳就唯恐被貼上『老』字標籤,避之而不及,即使是中壯年朋友也拒絕承認自己是到了學『老人拳』的年齡,總是推說等到六十五歲退休以後再說吧!事實上,太極拳在過去二三百年的歷史中都是以技擊武術作為訓練的目標,甚至在風光的年代裏還曾被稱為『萬拳之王』;而當許許多多的拳派逐漸擋不住時代的潮流而沒落時,太極拳依然是最普及的運動,不能說是因為它的易學,緩慢或是保健的功能,事實上很多其他的運動都可以達到同等的效果。太極拳可貴在可文、可武、可深、可淺、可慢、也可以非常快。慢是要我們能靜,靜能使我們思考,能思考便能修性,能修性則心清,心若能清,則快與慢只是一念之間罷了。古人解釋太極的『太』乃是時間的無限大;『極_』是空間的無限大;雖然這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用來包容萬象,卻也就因為太極拳融和了道家、釋家、儒家的思想精髓,提供了拳友們在修身與哲理上面鑽研的興趣。若漫指它是『老人拳』、『豆腐拳』、『摸魚拳』,實在有愧我們祖先給我們保存的中華文化之寶。
尤記得小時候天天在苦讀與考試中打滾,只有在夜深人靜時陪著武俠小說裏的主角練功,倒也能給自己麻木的心靈注上一劑清流。接著成家立業,小孩一個個出生,每天在外為著五斗米折腰,回家後就是尿片、奶瓶以及永遠作不完的瑣碎事,真正最親密的對象就是那一張床,若是有時間去練拳,倒那不如拿來換二小時的睡眠。等到兒女稍長,偶而重拾運動的樂趣,才頓時發現自己二十歲的衝動只換得一副四十歲的軀體。人只會愈來愈老化,不管服不服,時候到了誰也奈何不了。太極拳雖非萬靈丹、長壽丸,但是卻能夠兼顧鬆筋活骨,修心養性,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功夫益加深厚,護著自己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走得健康,走得穩。
我同多數人一樣,在創業之初勤奮工作,日以繼夜,每個月只有在結算收入的時候能夠擠得出一絲笑容,結果幾年下來全身上下毛病不斷,先是心律不整,服藥十年還被診斷有潛在的心臟病危機;再來是腳跟長骨刺,走路如走針氈;腰痛肩痠是每日固定的包袱。我買過許多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按摩墊,按摩棒,按摩椅,按摩球,連我工作的桌椅都換掉了,直到有一天彎下身來撿一枝鉛筆,後腰肌肉抽了筋,痛的好似有人在背後捅了我一刀;結果打針吃藥,躺了三個禮拜才能返回工作。我試過慢跑,可是太冷不能跑,太熱不能跑,太飽不能跑,太晚不能跑,總是有理由跑不出門。我試過健身院,幻想著自己可以成為廣告上的猛男一樣有六塊腹肌,結果淪為只是去洗個澡意思一下,其它的運動如打球被球打,游泳嗆水,跳舞踩腳,氣功打嗑睡,最後還是陷在沙發椅中最舒服。直到被人拖去學太極拳的時候還在心中嘀咕著若被人看到多沒面子。一眨眼十年過去了,我的心跳正常了,腰不痛了,腿有力了,精神更加充沛。去年出席同學會,看到多年不見的昔日俊男美女一個個在現實生活中被催殘的風華盡失,實在令人唏噓,深深覺得再龐大的財富也買不回自己的健康與活力。
前人警告我們:『人老腿先老』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忙碌著用肩來處理事物,而且幾乎有事物都是操作在我們的面前,所以上半身自然的會往前傾,時間久了地心引力就會使您的身軀愈來愈彎曲,直到有一天需要一根拐杖來支撐了。我們有兩條腿原本是設計來帶動上半身的前後左右上下,可是在現代生活裏我們坐著太多,開車坐著,打電腦坐著,吃飯坐著,看電視坐著,連去逛街都在四處找椅坐一下;檢東西,搬物品,穿鞋子,都捨不得蹲下去讓膝蓋有鍛練的機會,久而久之,關節生鏽,肌肉退化,最後還是得坐下來,坐在輪椅上。太極拳的原則卻剛好相反,它認為人的上半身只是一個皮囊,塞滿了重要的器官,只要有一個不舒服就會影響全身,而下半身只有兩條腿,除了骨頭就是肉,因此太極拳要求上半身鬆柔,儘量不使力,不受力,來養護裏面的內臟;;而下半身的腿則讓它加強功能,潤滑關節,增加肌肉的耐力與彈性。等外形調適好了再調理內部,太極拳是動態的氣功,以意念來主導軀體,逶過緩慢的動作,腹式的呼吸,意念的專注,使內在產生一種能量來按摩內臟,用意念練完一套拳就好像給自己的五臟六腑按摩了一次。
學拳容易,練拳難。容易學是因為動作很簡單。不容易練,不是難在雙手不可使力,也,不是雙腿站不住樁,而是難在自己的心態不易改變。我看過很多朋友放不下牽絆,放不下自尊,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自己固執的包袱壓迫著,被不能吃虧的個性抵制著;有些朋友急躁,求速成;有些朋友自負,好為人師;也有不少人期待著太極拳可以滅肥,生髮,美膚,甚至於可治疑難雜症。有趣的是,學習太極拳時從一套簡單的拳法中竟然可以反射出人生百態,而從百態之中看到自已的缺失,再逐漸的從緩慢的動作中探索自省,最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所以說太極拳不難,是難在自己。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能夠兼顧家庭、事業而又能專心練功的朋友真是幸運極了。大多數的同好都是在家庭與工作的夾縫中,只求那短暫一二小時的身心平衡,即使如此也足以令人欽佩了。在時中學社中,不少太極拳老師默默地耕耘了好多年,為我們華人之寶擔負著傳承的任務,他們犧牲家庭時間耐心的投入教拳,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將來我們的子孫不會轉而向洋人去學太極拳。比起住在偏遠地區的僑胞們,我們實在要惜福,惜緣了。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太極拳經及拳論
太極拳經 張三丰
一舉動周身俱耍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處,身便散慢,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亳間斷耳。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老者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一舉動周身俱耍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處,身便散慢,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亳間斷耳。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老者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
全文參考 http://pushhand.idv.tw/oldmodern/chen&smith.htm
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
取自太極拳雜誌四十五期 Mr.Rober W.Smith 原著 勇國本 譯
史密施先生現年五十九歲,美國人,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術家之一。先後曾著有十本有關各種武術的書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隨鄭曼青大師學習太極拳,自此以後勤練此拳並教授此拳至今。他認為太極拳帶給他一個謙和的自我及健康的體格。曾為美國政府官員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後改為文學評論家,作品散見於各大傳播媒體。
本文係自其與鄭氏合著之「太極」一書中所選出之一節。因其是有獨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譯刊於此。敬希讀者勿忽略之。
我們坐在那裡,大師微笑著。有人告訴我,當他心情合適時,會有問必答,他說:「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鐘,鐘聲必小。如果你以大木錘擊之,則其聲必大。同樣的,如果你問我大問題,答案也必重要。」這話使我得知應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問:
生:在大部份武藝行中,學生的造詣均會接近老師,或高過老師。何故你的學生沒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們進步如何快速,其水準均低你遠甚。可有何秘訣?
師:不錯,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靈靜定,只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我的學生或是不相信這一套,或是雖相信而不熱心追求,何能得成。
生:你講起來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確,身體放鬆就有進步,但是,如無辛苦的鍛練規律的練習不斷的努力,是否可以?
師:如想精通此藝,必須求助於你剛才所提各項。你須辛勤努力,每日不斷,但是卻須注意不要把太極拳與少林拳混為一談。後者注重鍛練肌肉及力氣,而練太極拳,心中常須念記拳經各論。並非要你每天苦練一、二小時就必能成,練習必須得法,否則全為白費。吾師楊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親楊霆侯所親授。三十歲時任教於山東某富宦之府內。其處生活優裕,其人也就變得肥胖及懶散,此後他還返北京,生活實形放蕩。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辭職逐里,將其禁閉於一空屋內,不准他與任何外界人物接觸,前後四年之間,除了他父親每天來與他練拳,推手,同時也練練太極邱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這期間他的成就遠超過前此他的一生所學。四年後他走出囚室,便可輕易的打敗他父親最好的徒弟。前此他經常是他們手下的敗將,如今他已是一位偉大的拳手。其偉大終身與共。此後多年間,雖然他不須多加練習,亦能可保持其效能。這是太極拳的一項必然特性,一個人如果不斷的進步,將可達到一種程度,此後即不必要練習,因其已臻化境。對此我不再多談。
生: 在練拳時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已鬆?
師: 知不知道是主觀的,而鬆不鬆是客觀的。我願意說,當一個人在練習整套拳架的過程中,其心靈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便是求鬆的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須踏踏實實的練。練完時你會筋疲力盡。當你的雙肩覺得沉重時,你就知道這已是接近真鬆了。這是「陸地游泳」的結果。
生: 但是拳經不是告訴我們,你的身體必須如此輕靈,一羽相加都可以覺得。你怎樣把這種輕靈與假設的抵抗而來的筋疲力盡相題並論呢?
師:這是不相衝突時。雖然聽起來有此茅盾。你當然可以輕鬆愉快的練五分鐘的拳架而毫無倦意。這卻無助於你求鬆。你打拳時慢而正確,假設前有抵抗,你必會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時,你的身體擺脫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縛,就會覺得無比的輕靈及敏捷。
生: 如你所知,我曾跟過其他數位老師學習太極拳。我不是對你不敬。但因我們的時間都很有限,我又想寫些有太極拳的書,我想最好是能儘量的學。其他各派大部份都加輔助的運動以增強其呼吸、活力及拳藝。你看這種運動是否有益。
師: 只有小氣的老師才會嫉妒學生到別處學藝。我非常高興你能從各派去嘗試。因為我知道你必會發現,在這種拳中你將只有一位老師。拳架本身已是變化多端包羅圓滿非常有益。附加的運動只會使你分心,防礙進步。
生: 少林拳是否是一種非常好的健身運動及防身武術。
師: 如果我認為是的話我會取少林而捨太極。在運動方面來說,他注重肌肉的緊張及蠻力而不注意健康。在博鬥時,因為你永不會超出依靠力氣及技巧的範圍,因此也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優勢。我不是自誇。當我年輕在大陸時,常遇各派人氏的挑戰,吾藝從未敗過。
生: 一個人只看是否能會?
師: 能學到些東西,當然不是全部。練拳是必須的。在這方面,有一個關於楊霆侯的鄰居的故事。他偷偷的從其住處看他們練拳幾個月,然後他叫楊氏的一個學生攻擊他。該生答應了,卻被他重重的推倒在地。楊氏看到了,問他是從那裡學到的武。鄰居樂了,回答說:「跟你呀!」另一個更好的故事是有關楊露禪的,楊公可能是所有太極拳大師中最偉大的一位。他受僱於一藥房主人。其主人聘請名師陳長興教他的弟子學拳。楊露禪偷學的非常成功,而被收為正式弟子。
生:推手的重要性如何呢?
師: 非常重要,不經推手,你就不會有進步。但是注意,我現在告訴你,你最好與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會用力,你也就會跟著用力。與小孩相推時把他看作是大人。與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這話聽起來茅盾其實並不。小孩會提供你一個鬆的練習伙伴。當你從他的「可鬆性」中獲益時,你可把他看作與你相同,假裝他是大人。這就把練習提昇到「用」的方面來。現在反過來講。為甚麼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這只是一種輕視的方法,以使我們卻除怕意,但這亦不意為這種「勇氣」可以真的戰勝怕懼。我們在卻除懼怕時也去掉傲氣。
生:在推手時,如讓對手接觸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危險,在真正交手時,這種情形是否會慘敗。
師:推手主要是一種達到目的方決。他教觸覺的靈敏及辨別的能力。(意即聽勁及種勁-譯者註)也教你對於距離的審忖。在真正交手時不要讓敵手觸摸到你。但是卻要儘量的靠近他以利攻擊。有些大師們具有我們所說的接勁。這種勁不但可以收化敵人的攻擊,在同時也予以反擊。有些更高的大師們的這種能力是由潛意識所控制。你如從後向他攻擊,他可借敵人之力將其反彈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幾乎並不覺得。這種人在真正交手時自無困難。一般的拳手雖無此種能力,但可經由推手緞鍊其知覺,使其可以接近敵人而不讓敵人觸摸到自己。
生:莊子曾說,醉漢不傷,其魂固也。這種狀況是否就是太拳拳所追求的呢?如果莊子所言不假,那麼我們只要變成酒鬼不更簡單嗎?
師:把自己騰空是八了克復恐懼,這是「無為」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也是所以道士之將死,可生起烈火,從容走水之道理。(在這裏我說,這種不怕死的品性,並非中國所專有。日本的武士亦求死的美。更不須提聖勞倫斯,在其身受炮啟時對其行刑者說:「把我翻個身吧,這半邊已烤好了。」)大師微笑著表示同意,繼續說:「不錯,醉漢是解除了顧及。他的肌肉不緊張,他的身體鬆弛。但是並非完全如此,因為醉漢總是會認路回家。醉漢失去了心意,為環境所左右。反過來在太極拳,我們雖然放鬆了身體,但卻保持一顆靈活清醒的心。
生:為什麼楊澄甫不到西方教拳。
師:一度曾有一中醫生從美國回到廣州,他遊說楊氏同他返美,說是可賺大錢,被其所拒。西方及金錢對楊氏均不具吸引力。他對黃所屬環境非常滿意,不思改變。
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
取自太極拳雜誌四十五期 Mr.Rober W.Smith 原著 勇國本 譯
史密施先生現年五十九歲,美國人,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術家之一。先後曾著有十本有關各種武術的書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隨鄭曼青大師學習太極拳,自此以後勤練此拳並教授此拳至今。他認為太極拳帶給他一個謙和的自我及健康的體格。曾為美國政府官員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後改為文學評論家,作品散見於各大傳播媒體。
本文係自其與鄭氏合著之「太極」一書中所選出之一節。因其是有獨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譯刊於此。敬希讀者勿忽略之。
我們坐在那裡,大師微笑著。有人告訴我,當他心情合適時,會有問必答,他說:「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鐘,鐘聲必小。如果你以大木錘擊之,則其聲必大。同樣的,如果你問我大問題,答案也必重要。」這話使我得知應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問:
生:在大部份武藝行中,學生的造詣均會接近老師,或高過老師。何故你的學生沒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們進步如何快速,其水準均低你遠甚。可有何秘訣?
師:不錯,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靈靜定,只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我的學生或是不相信這一套,或是雖相信而不熱心追求,何能得成。
生:你講起來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確,身體放鬆就有進步,但是,如無辛苦的鍛練規律的練習不斷的努力,是否可以?
師:如想精通此藝,必須求助於你剛才所提各項。你須辛勤努力,每日不斷,但是卻須注意不要把太極拳與少林拳混為一談。後者注重鍛練肌肉及力氣,而練太極拳,心中常須念記拳經各論。並非要你每天苦練一、二小時就必能成,練習必須得法,否則全為白費。吾師楊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親楊霆侯所親授。三十歲時任教於山東某富宦之府內。其處生活優裕,其人也就變得肥胖及懶散,此後他還返北京,生活實形放蕩。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辭職逐里,將其禁閉於一空屋內,不准他與任何外界人物接觸,前後四年之間,除了他父親每天來與他練拳,推手,同時也練練太極邱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這期間他的成就遠超過前此他的一生所學。四年後他走出囚室,便可輕易的打敗他父親最好的徒弟。前此他經常是他們手下的敗將,如今他已是一位偉大的拳手。其偉大終身與共。此後多年間,雖然他不須多加練習,亦能可保持其效能。這是太極拳的一項必然特性,一個人如果不斷的進步,將可達到一種程度,此後即不必要練習,因其已臻化境。對此我不再多談。
生: 在練拳時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已鬆?
師: 知不知道是主觀的,而鬆不鬆是客觀的。我願意說,當一個人在練習整套拳架的過程中,其心靈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便是求鬆的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須踏踏實實的練。練完時你會筋疲力盡。當你的雙肩覺得沉重時,你就知道這已是接近真鬆了。這是「陸地游泳」的結果。
生: 但是拳經不是告訴我們,你的身體必須如此輕靈,一羽相加都可以覺得。你怎樣把這種輕靈與假設的抵抗而來的筋疲力盡相題並論呢?
師:這是不相衝突時。雖然聽起來有此茅盾。你當然可以輕鬆愉快的練五分鐘的拳架而毫無倦意。這卻無助於你求鬆。你打拳時慢而正確,假設前有抵抗,你必會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時,你的身體擺脫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縛,就會覺得無比的輕靈及敏捷。
生: 如你所知,我曾跟過其他數位老師學習太極拳。我不是對你不敬。但因我們的時間都很有限,我又想寫些有太極拳的書,我想最好是能儘量的學。其他各派大部份都加輔助的運動以增強其呼吸、活力及拳藝。你看這種運動是否有益。
師: 只有小氣的老師才會嫉妒學生到別處學藝。我非常高興你能從各派去嘗試。因為我知道你必會發現,在這種拳中你將只有一位老師。拳架本身已是變化多端包羅圓滿非常有益。附加的運動只會使你分心,防礙進步。
生: 少林拳是否是一種非常好的健身運動及防身武術。
師: 如果我認為是的話我會取少林而捨太極。在運動方面來說,他注重肌肉的緊張及蠻力而不注意健康。在博鬥時,因為你永不會超出依靠力氣及技巧的範圍,因此也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優勢。我不是自誇。當我年輕在大陸時,常遇各派人氏的挑戰,吾藝從未敗過。
生: 一個人只看是否能會?
師: 能學到些東西,當然不是全部。練拳是必須的。在這方面,有一個關於楊霆侯的鄰居的故事。他偷偷的從其住處看他們練拳幾個月,然後他叫楊氏的一個學生攻擊他。該生答應了,卻被他重重的推倒在地。楊氏看到了,問他是從那裡學到的武。鄰居樂了,回答說:「跟你呀!」另一個更好的故事是有關楊露禪的,楊公可能是所有太極拳大師中最偉大的一位。他受僱於一藥房主人。其主人聘請名師陳長興教他的弟子學拳。楊露禪偷學的非常成功,而被收為正式弟子。
生:推手的重要性如何呢?
師: 非常重要,不經推手,你就不會有進步。但是注意,我現在告訴你,你最好與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會用力,你也就會跟著用力。與小孩相推時把他看作是大人。與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這話聽起來茅盾其實並不。小孩會提供你一個鬆的練習伙伴。當你從他的「可鬆性」中獲益時,你可把他看作與你相同,假裝他是大人。這就把練習提昇到「用」的方面來。現在反過來講。為甚麼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這只是一種輕視的方法,以使我們卻除怕意,但這亦不意為這種「勇氣」可以真的戰勝怕懼。我們在卻除懼怕時也去掉傲氣。
生:在推手時,如讓對手接觸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危險,在真正交手時,這種情形是否會慘敗。
師:推手主要是一種達到目的方決。他教觸覺的靈敏及辨別的能力。(意即聽勁及種勁-譯者註)也教你對於距離的審忖。在真正交手時不要讓敵手觸摸到你。但是卻要儘量的靠近他以利攻擊。有些大師們具有我們所說的接勁。這種勁不但可以收化敵人的攻擊,在同時也予以反擊。有些更高的大師們的這種能力是由潛意識所控制。你如從後向他攻擊,他可借敵人之力將其反彈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幾乎並不覺得。這種人在真正交手時自無困難。一般的拳手雖無此種能力,但可經由推手緞鍊其知覺,使其可以接近敵人而不讓敵人觸摸到自己。
生:莊子曾說,醉漢不傷,其魂固也。這種狀況是否就是太拳拳所追求的呢?如果莊子所言不假,那麼我們只要變成酒鬼不更簡單嗎?
師:把自己騰空是八了克復恐懼,這是「無為」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也是所以道士之將死,可生起烈火,從容走水之道理。(在這裏我說,這種不怕死的品性,並非中國所專有。日本的武士亦求死的美。更不須提聖勞倫斯,在其身受炮啟時對其行刑者說:「把我翻個身吧,這半邊已烤好了。」)大師微笑著表示同意,繼續說:「不錯,醉漢是解除了顧及。他的肌肉不緊張,他的身體鬆弛。但是並非完全如此,因為醉漢總是會認路回家。醉漢失去了心意,為環境所左右。反過來在太極拳,我們雖然放鬆了身體,但卻保持一顆靈活清醒的心。
生:為什麼楊澄甫不到西方教拳。
師:一度曾有一中醫生從美國回到廣州,他遊說楊氏同他返美,說是可賺大錢,被其所拒。西方及金錢對楊氏均不具吸引力。他對黃所屬環境非常滿意,不思改變。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太極拳哲理-鄭曼青先生/主講 李野文/筆記
本篇參考自 http://pushhand.idv.tw/oldmodern/taichilogy.htm
太極拳哲理
鄭曼青先生 主講 李野文 筆記
各位同道,先生主各位同學:今天本人承蒙韓理事長之邀,到這裡來講「太極拳之哲理」並能於久別後在這裡與各位見面,本人感到非常高興與榮幸,兄弟離開臺灣六年多來在美國向僑胞及美國人士講授太極拳,主要是宣揚我們中國的固有文化。今天我們在臺灣來講太極拳比在美國人士面前講太極拳較有意義,也較容易,因為在美國講太極拳最大的困難就是翻譯;我們講太極拳最重要的是講「氣」,但西方人士對於「氣」字則非常之隔膜,所以一個「氣」字在美國始終沒有翻譯好。太極拳是宋朝末年張三丰先生所發明的,其原理則是根據老子的理論,老子這部書是在五經之後,四書之前所著成的,至於孔子則沒有著書,他是「述而不作」的,所以老子這部書在中國哲理上來說,是很早的一部書,但其原則為何?就是「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所謂「氣」即是專心致志於丹田,然後返老還童之謂,亦即是我們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老子從前說過,「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是極有道理的,我們知道風與水是最柔的東西,它是慢慢的積起來的,積到很多的時侯就沒有東西可以抵禦了。所以我們擴大而言之,天地也不過是積氣而已。因此我們在空氣中練太極拳,亦正如在水中游泳一,而對於空氣就像對水一般,有一種阻力的感覺,從而慢慢的練,要練到最柔的境地。
講到氣,丹田就是氣海,海的容量是其大無比的,我們要以心運氣,氣沉丹田,然後知道氣之所至,氣之所行,氣之所積。丹田之氣滿了以後到尾閭,再上行走到脊骨,然後走到泥丸,也就是氣通三關,以後,就往下行走,到五腑六臟,而使全身得到了無窮的補養,所以氣在我們身體中是這樣遇而復始的運行。我們人體裡有三層的膜,肌肉的外面一層,筋的外面一層,骨的外面一層,此膜正如車胎裡的內胎一樣的,我們練太極拳的人,如功夫練得好,體內的膜就會增強,所以就不怕打,又我們要以心運氣,使氣走三關,我們早晚行、處、坐、臥,都是注意丹田,要以意行氣,孟子說:「志,氣之帥也,」志是氣的元帥,元帥到那裡兵也到那裡。又,氣是和電一樣的,一熱則鋼鐵木頭也能傳透過去,所以我們天天練太極拳氣就能壯,體內的膜就會增厚。氣能通三關,則一切病都沒有了。有人問到太極拳有沒有用?我對太極拳不過學到了一點點,但據我的經驗來說,太極拳是有用的,我從小體弱多病,四十年前就應該死去的,但後來練習太極拳,身體就好轉了,到現在行年七十歲了,我的眼睛,牙齒都還和年青人一樣,這就是練太極拳的好處。
關於練太極拳的體用問題,我也順便在此來談一談,太極拳的體用,是應該注意的,體為本,用為末,沒有體就沒有用,換句話說,就是有體才有用,體最主要的是要血脈流通,週身血脈流通以後,人還會有什麼病呢?現在癌症那麼多,但我教拳數十年,我的學生沒有一個生癌的,生癌的人主要的是鬱悶室滯所致,但是太極拳使人週身百脈流暢,氣血調和,所以是可以防止癌症發生的。談到我們人生,有兩點要注意:一是病從口入,一是禍從口出。人們是生病十之八、九,是由於吃東西不慎而發生的,所以我們要注意飲食。再談到人體內的腎與胃,人的先天是腎,練氣就是練腎,練丹田。人的後天是胃,惟胃強才能吸取充分的營養,但很多人則在摧殘胃,人們以為身體虛弱了,就一定要進補,於是不斷的補充營養,但毛病就出在這裡,過度的營養是最害人的東西,大病往往從此而起,因為吃得太多了,消化不了,胃就悶脹起來,週身的氣血也就不流暢了,在這種情形之下,那有不生病之理?因此我們如要防止生病,則首先要使氣血通暢,要氣血通暢,則練太極拳是最佳的途徑。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要練太極拳呢?練少林拳不好嗎?但我覺得練少林拳對身體雖然也有好處,但是和太極拳不同,因為少林拳的運氣是偏於剛的,是往任脈走的,反之太極拳運氣是致於柔的,是往督脈走的,由督脈氣行骨中,即道家所謂通三關。同時少林拳是力由骨發,太極拳是勁由筋發。
太極拳所謂體,所講的就是「氣」與「血」的連貫流通,蓋人身體內最主要的是氣與血而已,血本身不能走,要靠氣率血而行,故一個人氣旺則血旺。現在常有人對太極拳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練太極拳全身不用力,動作那麼慢,能用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太極拳也不是很難學的,我常常這樣講,一講就幾個鐘頭,人家還是不信,甚至於練了幾十年太極拳的人也不信,他們以為我練拳一定有秘訣的,我到美國教拳,有一個學生叫路易義的,還有一個學生叫史密斯的,也都說我練拳一定有秘訣,不然何以只有一個鄭曼青呢?現在讓我把秘訣兩個字打開來;我跟澄甫老師練拳,楊老師身材很高,體重有三百多磅,他年青的時侯,祖父父親都是無敵於天下的,他自己有一次到山東一個道臺家裡教拳,他吃得好,玩得好,他是楊家最有為最年青力壯的人。但後來回到北京後有人造了一個謠言,說澄甫先生在八大胡同當了保鏢,他的父親聽了很生氣,於是把他叫回到家裡來,關在後院一個小房裡,裡面只有一張床,一根杆子,在這種情形之下,澄甫先生因沒有其他事情可做,只得天天練太極拳了,如是苦練了四年。諸位想想澄甫先生當時身體和功夫既是相當了得,還要苦練四年,太極拳有什麼秘訣嗎?假如太極拳有什麼秘訣,或吃幾顆丸藥可以馬上使功夫臻於上乘,那麼我就必定先把丸藥給我兒女吃了,那樣就會有功夫了,何必再去苦練呢?我著了一本「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這是根據澄甫老師口述要點以及我數十年的經驗與心得而寫的,但斷斷續續的寫;就寫了二十年,在臺灣才印出來。後來一般反映,十三篇的文字與理論過於深奧,同時又為便於外籍人士研習與譯成外文起見,就另以淺顯的文字寫了六篇翻譯成英文,這一工作用了九年時間方行完成,所以歸根究底一句話,練太極拳並沒有什麼秘訣的要是有秘訣的話,其秘訣就在太極拳論裡面,因為其中沒有一句話是假的,決沒有一句話是騙人的,只要大家照拳論裡面所說的原理去下功夫,是絕對可以學得好的,我是懶人,功夫也不好,各位條件都比我好,我想大家應該是能夠練好的。
練習太極拳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鬆,但很多人就鬆不下,一接手不知不覺之間就不曉得鬆,這樣,一扭,一頂就完了,也就把門關閉了,不能進步了,須知練習太極拳是要學吃虧的,不要學佔便宜,你要是想佔一分便宜,大吃虧就在後頭,這是我學太極拳幾十年的經驗,其實不光是學太極拳如此,為人處世亦莫不如此,所以如能學到太極理,則在社會上處世並不難。老子曾說過:善者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大凡肯吃虧的人,最後總是不會吃虧的。
有一件事情順便在此談談,三十二年在重慶有一次和友人鄧君同應英國駐我國大使館之邀請表演太極拳,正巧英軍訪華團人員亦在座,表演完畢後,鄧君見英軍都是身強力壯的少壯軍人,就說各位願不願意和鄭先生試試,他們都要試,結果都敗了。後來又有美國駐渝陸軍,因為聽到這件事,也邀請去表演,並且在百餘人中挑選了十五個拳擊好手,和我比試,結果連敗了六個人,其餘的人都不敢再比了。由此可見,他們的拳雖然很猛,速度也很快,但跌出去也很重,所以一言以蔽之,太極拳雖不是主張打人的,但是,無疑問的是一種最好的自衛技術。
今天因為時間很短無從詳談,只是一點點小意思貢獻給諸位參考,但都是由衷之言,還請指教,完了。
太極拳哲理
鄭曼青先生 主講 李野文 筆記
各位同道,先生主各位同學:今天本人承蒙韓理事長之邀,到這裡來講「太極拳之哲理」並能於久別後在這裡與各位見面,本人感到非常高興與榮幸,兄弟離開臺灣六年多來在美國向僑胞及美國人士講授太極拳,主要是宣揚我們中國的固有文化。今天我們在臺灣來講太極拳比在美國人士面前講太極拳較有意義,也較容易,因為在美國講太極拳最大的困難就是翻譯;我們講太極拳最重要的是講「氣」,但西方人士對於「氣」字則非常之隔膜,所以一個「氣」字在美國始終沒有翻譯好。太極拳是宋朝末年張三丰先生所發明的,其原理則是根據老子的理論,老子這部書是在五經之後,四書之前所著成的,至於孔子則沒有著書,他是「述而不作」的,所以老子這部書在中國哲理上來說,是很早的一部書,但其原則為何?就是「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所謂「氣」即是專心致志於丹田,然後返老還童之謂,亦即是我們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老子從前說過,「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是極有道理的,我們知道風與水是最柔的東西,它是慢慢的積起來的,積到很多的時侯就沒有東西可以抵禦了。所以我們擴大而言之,天地也不過是積氣而已。因此我們在空氣中練太極拳,亦正如在水中游泳一,而對於空氣就像對水一般,有一種阻力的感覺,從而慢慢的練,要練到最柔的境地。
講到氣,丹田就是氣海,海的容量是其大無比的,我們要以心運氣,氣沉丹田,然後知道氣之所至,氣之所行,氣之所積。丹田之氣滿了以後到尾閭,再上行走到脊骨,然後走到泥丸,也就是氣通三關,以後,就往下行走,到五腑六臟,而使全身得到了無窮的補養,所以氣在我們身體中是這樣遇而復始的運行。我們人體裡有三層的膜,肌肉的外面一層,筋的外面一層,骨的外面一層,此膜正如車胎裡的內胎一樣的,我們練太極拳的人,如功夫練得好,體內的膜就會增強,所以就不怕打,又我們要以心運氣,使氣走三關,我們早晚行、處、坐、臥,都是注意丹田,要以意行氣,孟子說:「志,氣之帥也,」志是氣的元帥,元帥到那裡兵也到那裡。又,氣是和電一樣的,一熱則鋼鐵木頭也能傳透過去,所以我們天天練太極拳氣就能壯,體內的膜就會增厚。氣能通三關,則一切病都沒有了。有人問到太極拳有沒有用?我對太極拳不過學到了一點點,但據我的經驗來說,太極拳是有用的,我從小體弱多病,四十年前就應該死去的,但後來練習太極拳,身體就好轉了,到現在行年七十歲了,我的眼睛,牙齒都還和年青人一樣,這就是練太極拳的好處。
關於練太極拳的體用問題,我也順便在此來談一談,太極拳的體用,是應該注意的,體為本,用為末,沒有體就沒有用,換句話說,就是有體才有用,體最主要的是要血脈流通,週身血脈流通以後,人還會有什麼病呢?現在癌症那麼多,但我教拳數十年,我的學生沒有一個生癌的,生癌的人主要的是鬱悶室滯所致,但是太極拳使人週身百脈流暢,氣血調和,所以是可以防止癌症發生的。談到我們人生,有兩點要注意:一是病從口入,一是禍從口出。人們是生病十之八、九,是由於吃東西不慎而發生的,所以我們要注意飲食。再談到人體內的腎與胃,人的先天是腎,練氣就是練腎,練丹田。人的後天是胃,惟胃強才能吸取充分的營養,但很多人則在摧殘胃,人們以為身體虛弱了,就一定要進補,於是不斷的補充營養,但毛病就出在這裡,過度的營養是最害人的東西,大病往往從此而起,因為吃得太多了,消化不了,胃就悶脹起來,週身的氣血也就不流暢了,在這種情形之下,那有不生病之理?因此我們如要防止生病,則首先要使氣血通暢,要氣血通暢,則練太極拳是最佳的途徑。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要練太極拳呢?練少林拳不好嗎?但我覺得練少林拳對身體雖然也有好處,但是和太極拳不同,因為少林拳的運氣是偏於剛的,是往任脈走的,反之太極拳運氣是致於柔的,是往督脈走的,由督脈氣行骨中,即道家所謂通三關。同時少林拳是力由骨發,太極拳是勁由筋發。
太極拳所謂體,所講的就是「氣」與「血」的連貫流通,蓋人身體內最主要的是氣與血而已,血本身不能走,要靠氣率血而行,故一個人氣旺則血旺。現在常有人對太極拳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練太極拳全身不用力,動作那麼慢,能用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太極拳也不是很難學的,我常常這樣講,一講就幾個鐘頭,人家還是不信,甚至於練了幾十年太極拳的人也不信,他們以為我練拳一定有秘訣的,我到美國教拳,有一個學生叫路易義的,還有一個學生叫史密斯的,也都說我練拳一定有秘訣,不然何以只有一個鄭曼青呢?現在讓我把秘訣兩個字打開來;我跟澄甫老師練拳,楊老師身材很高,體重有三百多磅,他年青的時侯,祖父父親都是無敵於天下的,他自己有一次到山東一個道臺家裡教拳,他吃得好,玩得好,他是楊家最有為最年青力壯的人。但後來回到北京後有人造了一個謠言,說澄甫先生在八大胡同當了保鏢,他的父親聽了很生氣,於是把他叫回到家裡來,關在後院一個小房裡,裡面只有一張床,一根杆子,在這種情形之下,澄甫先生因沒有其他事情可做,只得天天練太極拳了,如是苦練了四年。諸位想想澄甫先生當時身體和功夫既是相當了得,還要苦練四年,太極拳有什麼秘訣嗎?假如太極拳有什麼秘訣,或吃幾顆丸藥可以馬上使功夫臻於上乘,那麼我就必定先把丸藥給我兒女吃了,那樣就會有功夫了,何必再去苦練呢?我著了一本「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這是根據澄甫老師口述要點以及我數十年的經驗與心得而寫的,但斷斷續續的寫;就寫了二十年,在臺灣才印出來。後來一般反映,十三篇的文字與理論過於深奧,同時又為便於外籍人士研習與譯成外文起見,就另以淺顯的文字寫了六篇翻譯成英文,這一工作用了九年時間方行完成,所以歸根究底一句話,練太極拳並沒有什麼秘訣的要是有秘訣的話,其秘訣就在太極拳論裡面,因為其中沒有一句話是假的,決沒有一句話是騙人的,只要大家照拳論裡面所說的原理去下功夫,是絕對可以學得好的,我是懶人,功夫也不好,各位條件都比我好,我想大家應該是能夠練好的。
練習太極拳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鬆,但很多人就鬆不下,一接手不知不覺之間就不曉得鬆,這樣,一扭,一頂就完了,也就把門關閉了,不能進步了,須知練習太極拳是要學吃虧的,不要學佔便宜,你要是想佔一分便宜,大吃虧就在後頭,這是我學太極拳幾十年的經驗,其實不光是學太極拳如此,為人處世亦莫不如此,所以如能學到太極理,則在社會上處世並不難。老子曾說過:善者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大凡肯吃虧的人,最後總是不會吃虧的。
有一件事情順便在此談談,三十二年在重慶有一次和友人鄧君同應英國駐我國大使館之邀請表演太極拳,正巧英軍訪華團人員亦在座,表演完畢後,鄧君見英軍都是身強力壯的少壯軍人,就說各位願不願意和鄭先生試試,他們都要試,結果都敗了。後來又有美國駐渝陸軍,因為聽到這件事,也邀請去表演,並且在百餘人中挑選了十五個拳擊好手,和我比試,結果連敗了六個人,其餘的人都不敢再比了。由此可見,他們的拳雖然很猛,速度也很快,但跌出去也很重,所以一言以蔽之,太極拳雖不是主張打人的,但是,無疑問的是一種最好的自衛技術。
今天因為時間很短無從詳談,只是一點點小意思貢獻給諸位參考,但都是由衷之言,還請指教,完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