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太極拳與我 (李進川)

原文採自http://home.pchome.com.tw/sport/teacher_lee/article/article01.htm

我在小的時候因不喜歡運動,以致體質甚 為虛弱,所以到三十歲左右時,已有未老先衰的現象,經常感到胃口不佳,失眠、頭痛、氣虛血弱,做起事來沒精打采,沒有信心,每日都在延醫服藥中度過。但是 中西名醫都看過了,什麼針藥也打過了,吃過了,但上述諸種病痛並沒有絲毫減輕,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人生非常乏味,因此就常常陷於悲觀、失望和痛苦中。

但是求生是人類的本能,而中國有句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那時候我想中西名醫既無法減輕我的病痛,恢復我的健康,就應該在求醫服藥打針之外,另外尋求他法以驅除病魔,恢復生機。後來聽說本市圓山五百完人祠廣場,王老師延年所傳授的太極拳,是身心雙修、卻病、健身最有效的運動,我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跑到圓山五百完人祠廣場,王老師教太極拳的地方開始拜王老師為師學習太極拳,先學拳架,動作柔和,而身體各部份都能運用到,練習起來令人有渾然忘我, 飄飄欲仙的感覺,如是每天早晨風雨無阻練習者數年之久,胃口轉佳,睡眠無暢,面色亦逐漸好轉,諸病竟不藥而愈,恢復了健康,恢復了人生的樂趣,使我重新燃 燒起生命和奮鬥之火,際茲王老師延年在台教授太極拳廿週年紀念日,特此表示無限的敬意與感謝。

太極拳拳架練熟以後,王老師復悉心教我太極拳推手,並時常與師兄弟們互相練習,我發覺推手是鍛鍊智力、體力、技巧的最好途徑,亦唯有在練了拳架以後,繼 之以練習推手,才能領悟到太極拳的奧妙。我對太極拳推手越練越有興趣,每天都專找人互推,大有樂此不疲之感,而身體之強健亦已超越常人,這亦是練習太極拳 推手之功,此與十七年前每天都求醫服藥,輾轉床第毫無生氣的情形來看,真是如脫胎換骨一般,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因此說王老師教我太極拳是再造之恩當非虛語。

世界上運動的種類甚多,但大多數是過於激烈的,違反生理的,其於健康非徒無益而反害之,所以有很多運動健將壽命不長,非為無因。唯有太極拳是身心雙修,健康禦敵,有百利而無一害之最佳運動,亦是我們中國的國粹。

太極拳既能除了我的痛苦和感脅,恢復了我的健康,給予我無限的活力,我當然對它發生了無比的信心和熱愛,何況太極拳是中國國粹,是最佳的健身運動,應如何發揚光大,余雖不敏,願隨諸位先生之後,貢獻棉薄,為發揚國粹而努力,余之願也。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華人之寶---太極拳 (陳 鉅, 2005)

原文採自 http://www.37taichi.org.tw/documents/%E8%8F%AF%E4%BA%BA%E4%B9%8B%E5%AF%B6---%E5%A4%AA%E6%A5%B5%E6%8B%B3.doc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太極拳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演變成在公園裏活動的『老人拳』。很多年輕朋友聽到學太極拳就唯恐被貼上『老』字標籤,避之而不及,即使是中壯年朋友也拒絕承認自己是到了學『老人拳』的年齡,總是推說等到六十五歲退休以後再說吧!事實上,太極拳在過去二三百年的歷史中都是以技擊武術作為訓練的目標,甚至在風光的年代裏還曾被稱為『萬拳之王』;而當許許多多的拳派逐漸擋不住時代的潮流而沒落時,太極拳依然是最普及的運動,不能說是因為它的易學,緩慢或是保健的功能,事實上很多其他的運動都可以達到同等的效果。太極拳可貴在可文、可武、可深、可淺、可慢、也可以非常快。慢是要我們能靜,靜能使我們思考,能思考便能修性,能修性則心清,心若能清,則快與慢只是一念之間罷了。古人解釋太極的『太』乃是時間的無限大;『極_』是空間的無限大;雖然這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用來包容萬象,卻也就因為太極拳融和了道家、釋家、儒家的思想精髓,提供了拳友們在修身與哲理上面鑽研的興趣。若漫指它是『老人拳』、『豆腐拳』、『摸魚拳』,實在有愧我們祖先給我們保存的中華文化之寶。
尤記得小時候天天在苦讀與考試中打滾,只有在夜深人靜時陪著武俠小說裏的主角練功,倒也能給自己麻木的心靈注上一劑清流。接著成家立業,小孩一個個出生,每天在外為著五斗米折腰,回家後就是尿片、奶瓶以及永遠作不完的瑣碎事,真正最親密的對象就是那一張床,若是有時間去練拳,倒那不如拿來換二小時的睡眠。等到兒女稍長,偶而重拾運動的樂趣,才頓時發現自己二十歲的衝動只換得一副四十歲的軀體。人只會愈來愈老化,不管服不服,時候到了誰也奈何不了。太極拳雖非萬靈丹、長壽丸,但是卻能夠兼顧鬆筋活骨,修心養性,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功夫益加深厚,護著自己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走得健康,走得穩。

我同多數人一樣,在創業之初勤奮工作,日以繼夜,每個月只有在結算收入的時候能夠擠得出一絲笑容,結果幾年下來全身上下毛病不斷,先是心律不整,服藥十年還被診斷有潛在的心臟病危機;再來是腳跟長骨刺,走路如走針氈;腰痛肩痠是每日固定的包袱。我買過許多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按摩墊,按摩棒,按摩椅,按摩球,連我工作的桌椅都換掉了,直到有一天彎下身來撿一枝鉛筆,後腰肌肉抽了筋,痛的好似有人在背後捅了我一刀;結果打針吃藥,躺了三個禮拜才能返回工作。我試過慢跑,可是太冷不能跑,太熱不能跑,太飽不能跑,太晚不能跑,總是有理由跑不出門。我試過健身院,幻想著自己可以成為廣告上的猛男一樣有六塊腹肌,結果淪為只是去洗個澡意思一下,其它的運動如打球被球打,游泳嗆水,跳舞踩腳,氣功打嗑睡,最後還是陷在沙發椅中最舒服。直到被人拖去學太極拳的時候還在心中嘀咕著若被人看到多沒面子。一眨眼十年過去了,我的心跳正常了,腰不痛了,腿有力了,精神更加充沛。去年出席同學會,看到多年不見的昔日俊男美女一個個在現實生活中被催殘的風華盡失,實在令人唏噓,深深覺得再龐大的財富也買不回自己的健康與活力。

前人警告我們:『人老腿先老』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忙碌著用肩來處理事物,而且幾乎有事物都是操作在我們的面前,所以上半身自然的會往前傾,時間久了地心引力就會使您的身軀愈來愈彎曲,直到有一天需要一根拐杖來支撐了。我們有兩條腿原本是設計來帶動上半身的前後左右上下,可是在現代生活裏我們坐著太多,開車坐著,打電腦坐著,吃飯坐著,看電視坐著,連去逛街都在四處找椅坐一下;檢東西,搬物品,穿鞋子,都捨不得蹲下去讓膝蓋有鍛練的機會,久而久之,關節生鏽,肌肉退化,最後還是得坐下來,坐在輪椅上。太極拳的原則卻剛好相反,它認為人的上半身只是一個皮囊,塞滿了重要的器官,只要有一個不舒服就會影響全身,而下半身只有兩條腿,除了骨頭就是肉,因此太極拳要求上半身鬆柔,儘量不使力,不受力,來養護裏面的內臟;;而下半身的腿則讓它加強功能,潤滑關節,增加肌肉的耐力與彈性。等外形調適好了再調理內部,太極拳是動態的氣功,以意念來主導軀體,逶過緩慢的動作,腹式的呼吸,意念的專注,使內在產生一種能量來按摩內臟,用意念練完一套拳就好像給自己的五臟六腑按摩了一次。

學拳容易,練拳難。容易學是因為動作很簡單。不容易練,不是難在雙手不可使力,也,不是雙腿站不住樁,而是難在自己的心態不易改變。我看過很多朋友放不下牽絆,放不下自尊,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自己固執的包袱壓迫著,被不能吃虧的個性抵制著;有些朋友急躁,求速成;有些朋友自負,好為人師;也有不少人期待著太極拳可以滅肥,生髮,美膚,甚至於可治疑難雜症。有趣的是,學習太極拳時從一套簡單的拳法中竟然可以反射出人生百態,而從百態之中看到自已的缺失,再逐漸的從緩慢的動作中探索自省,最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所以說太極拳不難,是難在自己。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能夠兼顧家庭、事業而又能專心練功的朋友真是幸運極了。大多數的同好都是在家庭與工作的夾縫中,只求那短暫一二小時的身心平衡,即使如此也足以令人欽佩了。在時中學社中,不少太極拳老師默默地耕耘了好多年,為我們華人之寶擔負著傳承的任務,他們犧牲家庭時間耐心的投入教拳,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將來我們的子孫不會轉而向洋人去學太極拳。比起住在偏遠地區的僑胞們,我們實在要惜福,惜緣了。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太極拳經及拳論

太極拳經 張三丰

一舉動周身俱耍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處,身便散慢,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亳間斷耳。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老者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

全文參考 http://pushhand.idv.tw/oldmodern/chen&smith.htm

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

取自太極拳雜誌四十五期 Mr.Rober W.Smith 原著 勇國本 譯


史密施先生現年五十九歲,美國人,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術家之一。先後曾著有十本有關各種武術的書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隨鄭曼青大師學習太極拳,自此以後勤練此拳並教授此拳至今。他認為太極拳帶給他一個謙和的自我及健康的體格。曾為美國政府官員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後改為文學評論家,作品散見於各大傳播媒體。

本文係自其與鄭氏合著之「太極」一書中所選出之一節。因其是有獨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譯刊於此。敬希讀者勿忽略之。

我們坐在那裡,大師微笑著。有人告訴我,當他心情合適時,會有問必答,他說:「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鐘,鐘聲必小。如果你以大木錘擊之,則其聲必大。同樣的,如果你問我大問題,答案也必重要。」這話使我得知應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問:

生:在大部份武藝行中,學生的造詣均會接近老師,或高過老師。何故你的學生沒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們進步如何快速,其水準均低你遠甚。可有何秘訣?

師:不錯,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靈靜定,只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我的學生或是不相信這一套,或是雖相信而不熱心追求,何能得成。

生:你講起來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確,身體放鬆就有進步,但是,如無辛苦的鍛練規律的練習不斷的努力,是否可以?

師:如想精通此藝,必須求助於你剛才所提各項。你須辛勤努力,每日不斷,但是卻須注意不要把太極拳與少林拳混為一談。後者注重鍛練肌肉及力氣,而練太極拳,心中常須念記拳經各論。並非要你每天苦練一、二小時就必能成,練習必須得法,否則全為白費。吾師楊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親楊霆侯所親授。三十歲時任教於山東某富宦之府內。其處生活優裕,其人也就變得肥胖及懶散,此後他還返北京,生活實形放蕩。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辭職逐里,將其禁閉於一空屋內,不准他與任何外界人物接觸,前後四年之間,除了他父親每天來與他練拳,推手,同時也練練太極邱器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這期間他的成就遠超過前此他的一生所學。四年後他走出囚室,便可輕易的打敗他父親最好的徒弟。前此他經常是他們手下的敗將,如今他已是一位偉大的拳手。其偉大終身與共。此後多年間,雖然他不須多加練習,亦能可保持其效能。這是太極拳的一項必然特性,一個人如果不斷的進步,將可達到一種程度,此後即不必要練習,因其已臻化境。對此我不再多談。

生: 在練拳時怎麼能知道是不是已鬆?

師: 知不知道是主觀的,而鬆不鬆是客觀的。我願意說,當一個人在練習整套拳架的過程中,其心靈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便是求鬆的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須踏踏實實的練。練完時你會筋疲力盡。當你的雙肩覺得沉重時,你就知道這已是接近真鬆了。這是「陸地游泳」的結果。

生: 但是拳經不是告訴我們,你的身體必須如此輕靈,一羽相加都可以覺得。你怎樣把這種輕靈與假設的抵抗而來的筋疲力盡相題並論呢?

師:這是不相衝突時。雖然聽起來有此茅盾。你當然可以輕鬆愉快的練五分鐘的拳架而毫無倦意。這卻無助於你求鬆。你打拳時慢而正確,假設前有抵抗,你必會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時,你的身體擺脫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縛,就會覺得無比的輕靈及敏捷。

生: 如你所知,我曾跟過其他數位老師學習太極拳。我不是對你不敬。但因我們的時間都很有限,我又想寫些有太極拳的書,我想最好是能儘量的學。其他各派大部份都加輔助的運動以增強其呼吸、活力及拳藝。你看這種運動是否有益。

師: 只有小氣的老師才會嫉妒學生到別處學藝。我非常高興你能從各派去嘗試。因為我知道你必會發現,在這種拳中你將只有一位老師。拳架本身已是變化多端包羅圓滿非常有益。附加的運動只會使你分心,防礙進步。

生: 少林拳是否是一種非常好的健身運動及防身武術。

師: 如果我認為是的話我會取少林而捨太極。在運動方面來說,他注重肌肉的緊張及蠻力而不注意健康。在博鬥時,因為你永不會超出依靠力氣及技巧的範圍,因此也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優勢。我不是自誇。當我年輕在大陸時,常遇各派人氏的挑戰,吾藝從未敗過。

生: 一個人只看是否能會?

師: 能學到些東西,當然不是全部。練拳是必須的。在這方面,有一個關於楊霆侯的鄰居的故事。他偷偷的從其住處看他們練拳幾個月,然後他叫楊氏的一個學生攻擊他。該生答應了,卻被他重重的推倒在地。楊氏看到了,問他是從那裡學到的武。鄰居樂了,回答說:「跟你呀!」另一個更好的故事是有關楊露禪的,楊公可能是所有太極拳大師中最偉大的一位。他受僱於一藥房主人。其主人聘請名師陳長興教他的弟子學拳。楊露禪偷學的非常成功,而被收為正式弟子。

生:推手的重要性如何呢?

師: 非常重要,不經推手,你就不會有進步。但是注意,我現在告訴你,你最好與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會用力,你也就會跟著用力。與小孩相推時把他看作是大人。與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這話聽起來茅盾其實並不。小孩會提供你一個鬆的練習伙伴。當你從他的「可鬆性」中獲益時,你可把他看作與你相同,假裝他是大人。這就把練習提昇到「用」的方面來。現在反過來講。為甚麼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這只是一種輕視的方法,以使我們卻除怕意,但這亦不意為這種「勇氣」可以真的戰勝怕懼。我們在卻除懼怕時也去掉傲氣。

生:在推手時,如讓對手接觸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危險,在真正交手時,這種情形是否會慘敗。

師:推手主要是一種達到目的方決。他教觸覺的靈敏及辨別的能力。(意即聽勁及種勁-譯者註)也教你對於距離的審忖。在真正交手時不要讓敵手觸摸到你。但是卻要儘量的靠近他以利攻擊。有些大師們具有我們所說的接勁。這種勁不但可以收化敵人的攻擊,在同時也予以反擊。有些更高的大師們的這種能力是由潛意識所控制。你如從後向他攻擊,他可借敵人之力將其反彈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幾乎並不覺得。這種人在真正交手時自無困難。一般的拳手雖無此種能力,但可經由推手緞鍊其知覺,使其可以接近敵人而不讓敵人觸摸到自己。

生:莊子曾說,醉漢不傷,其魂固也。這種狀況是否就是太拳拳所追求的呢?如果莊子所言不假,那麼我們只要變成酒鬼不更簡單嗎?

師:把自己騰空是八了克復恐懼,這是「無為」的主要目的之一。這也是所以道士之將死,可生起烈火,從容走水之道理。(在這裏我說,這種不怕死的品性,並非中國所專有。日本的武士亦求死的美。更不須提聖勞倫斯,在其身受炮啟時對其行刑者說:「把我翻個身吧,這半邊已烤好了。」)大師微笑著表示同意,繼續說:「不錯,醉漢是解除了顧及。他的肌肉不緊張,他的身體鬆弛。但是並非完全如此,因為醉漢總是會認路回家。醉漢失去了心意,為環境所左右。反過來在太極拳,我們雖然放鬆了身體,但卻保持一顆靈活清醒的心。

生:為什麼楊澄甫不到西方教拳。

師:一度曾有一中醫生從美國回到廣州,他遊說楊氏同他返美,說是可賺大錢,被其所拒。西方及金錢對楊氏均不具吸引力。他對黃所屬環境非常滿意,不思改變。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太極拳哲理-鄭曼青先生/主講 李野文/筆記

本篇參考自 http://pushhand.idv.tw/oldmodern/taichilogy.htm

太極拳哲理

鄭曼青先生 主講 李野文 筆記

各位同道,先生主各位同學:今天本人承蒙韓理事長之邀,到這裡來講「太極拳之哲理」並能於久別後在這裡與各位見面,本人感到非常高興與榮幸,兄弟離開臺灣六年多來在美國向僑胞及美國人士講授太極拳,主要是宣揚我們中國的固有文化。今天我們在臺灣來講太極拳比在美國人士面前講太極拳較有意義,也較容易,因為在美國講太極拳最大的困難就是翻譯;我們講太極拳最重要的是講「氣」,但西方人士對於「氣」字則非常之隔膜,所以一個「氣」字在美國始終沒有翻譯好。太極拳是宋朝末年張三丰先生所發明的,其原理則是根據老子的理論,老子這部書是在五經之後,四書之前所著成的,至於孔子則沒有著書,他是「述而不作」的,所以老子這部書在中國哲理上來說,是很早的一部書,但其原則為何?就是「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所謂「氣」即是專心致志於丹田,然後返老還童之謂,亦即是我們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老子從前說過,「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是極有道理的,我們知道風與水是最柔的東西,它是慢慢的積起來的,積到很多的時侯就沒有東西可以抵禦了。所以我們擴大而言之,天地也不過是積氣而已。因此我們在空氣中練太極拳,亦正如在水中游泳一,而對於空氣就像對水一般,有一種阻力的感覺,從而慢慢的練,要練到最柔的境地。

講到氣,丹田就是氣海,海的容量是其大無比的,我們要以心運氣,氣沉丹田,然後知道氣之所至,氣之所行,氣之所積。丹田之氣滿了以後到尾閭,再上行走到脊骨,然後走到泥丸,也就是氣通三關,以後,就往下行走,到五腑六臟,而使全身得到了無窮的補養,所以氣在我們身體中是這樣遇而復始的運行。我們人體裡有三層的膜,肌肉的外面一層,筋的外面一層,骨的外面一層,此膜正如車胎裡的內胎一樣的,我們練太極拳的人,如功夫練得好,體內的膜就會增強,所以就不怕打,又我們要以心運氣,使氣走三關,我們早晚行、處、坐、臥,都是注意丹田,要以意行氣,孟子說:「志,氣之帥也,」志是氣的元帥,元帥到那裡兵也到那裡。又,氣是和電一樣的,一熱則鋼鐵木頭也能傳透過去,所以我們天天練太極拳氣就能壯,體內的膜就會增厚。氣能通三關,則一切病都沒有了。有人問到太極拳有沒有用?我對太極拳不過學到了一點點,但據我的經驗來說,太極拳是有用的,我從小體弱多病,四十年前就應該死去的,但後來練習太極拳,身體就好轉了,到現在行年七十歲了,我的眼睛,牙齒都還和年青人一樣,這就是練太極拳的好處。

關於練太極拳的體用問題,我也順便在此來談一談,太極拳的體用,是應該注意的,體為本,用為末,沒有體就沒有用,換句話說,就是有體才有用,體最主要的是要血脈流通,週身血脈流通以後,人還會有什麼病呢?現在癌症那麼多,但我教拳數十年,我的學生沒有一個生癌的,生癌的人主要的是鬱悶室滯所致,但是太極拳使人週身百脈流暢,氣血調和,所以是可以防止癌症發生的。談到我們人生,有兩點要注意:一是病從口入,一是禍從口出。人們是生病十之八、九,是由於吃東西不慎而發生的,所以我們要注意飲食。再談到人體內的腎與胃,人的先天是腎,練氣就是練腎,練丹田。人的後天是胃,惟胃強才能吸取充分的營養,但很多人則在摧殘胃,人們以為身體虛弱了,就一定要進補,於是不斷的補充營養,但毛病就出在這裡,過度的營養是最害人的東西,大病往往從此而起,因為吃得太多了,消化不了,胃就悶脹起來,週身的氣血也就不流暢了,在這種情形之下,那有不生病之理?因此我們如要防止生病,則首先要使氣血通暢,要氣血通暢,則練太極拳是最佳的途徑。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要練太極拳呢?練少林拳不好嗎?但我覺得練少林拳對身體雖然也有好處,但是和太極拳不同,因為少林拳的運氣是偏於剛的,是往任脈走的,反之太極拳運氣是致於柔的,是往督脈走的,由督脈氣行骨中,即道家所謂通三關。同時少林拳是力由骨發,太極拳是勁由筋發。

太極拳所謂體,所講的就是「氣」與「血」的連貫流通,蓋人身體內最主要的是氣與血而已,血本身不能走,要靠氣率血而行,故一個人氣旺則血旺。現在常有人對太極拳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練太極拳全身不用力,動作那麼慢,能用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太極拳也不是很難學的,我常常這樣講,一講就幾個鐘頭,人家還是不信,甚至於練了幾十年太極拳的人也不信,他們以為我練拳一定有秘訣的,我到美國教拳,有一個學生叫路易義的,還有一個學生叫史密斯的,也都說我練拳一定有秘訣,不然何以只有一個鄭曼青呢?現在讓我把秘訣兩個字打開來;我跟澄甫老師練拳,楊老師身材很高,體重有三百多磅,他年青的時侯,祖父父親都是無敵於天下的,他自己有一次到山東一個道臺家裡教拳,他吃得好,玩得好,他是楊家最有為最年青力壯的人。但後來回到北京後有人造了一個謠言,說澄甫先生在八大胡同當了保鏢,他的父親聽了很生氣,於是把他叫回到家裡來,關在後院一個小房裡,裡面只有一張床,一根杆子,在這種情形之下,澄甫先生因沒有其他事情可做,只得天天練太極拳了,如是苦練了四年。諸位想想澄甫先生當時身體和功夫既是相當了得,還要苦練四年,太極拳有什麼秘訣嗎?假如太極拳有什麼秘訣,或吃幾顆丸藥可以馬上使功夫臻於上乘,那麼我就必定先把丸藥給我兒女吃了,那樣就會有功夫了,何必再去苦練呢?我著了一本「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這是根據澄甫老師口述要點以及我數十年的經驗與心得而寫的,但斷斷續續的寫;就寫了二十年,在臺灣才印出來。後來一般反映,十三篇的文字與理論過於深奧,同時又為便於外籍人士研習與譯成外文起見,就另以淺顯的文字寫了六篇翻譯成英文,這一工作用了九年時間方行完成,所以歸根究底一句話,練太極拳並沒有什麼秘訣的要是有秘訣的話,其秘訣就在太極拳論裡面,因為其中沒有一句話是假的,決沒有一句話是騙人的,只要大家照拳論裡面所說的原理去下功夫,是絕對可以學得好的,我是懶人,功夫也不好,各位條件都比我好,我想大家應該是能夠練好的。

練習太極拳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鬆,但很多人就鬆不下,一接手不知不覺之間就不曉得鬆,這樣,一扭,一頂就完了,也就把門關閉了,不能進步了,須知練習太極拳是要學吃虧的,不要學佔便宜,你要是想佔一分便宜,大吃虧就在後頭,這是我學太極拳幾十年的經驗,其實不光是學太極拳如此,為人處世亦莫不如此,所以如能學到太極理,則在社會上處世並不難。老子曾說過:善者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大凡肯吃虧的人,最後總是不會吃虧的。

有一件事情順便在此談談,三十二年在重慶有一次和友人鄧君同應英國駐我國大使館之邀請表演太極拳,正巧英軍訪華團人員亦在座,表演完畢後,鄧君見英軍都是身強力壯的少壯軍人,就說各位願不願意和鄭先生試試,他們都要試,結果都敗了。後來又有美國駐渝陸軍,因為聽到這件事,也邀請去表演,並且在百餘人中挑選了十五個拳擊好手,和我比試,結果連敗了六個人,其餘的人都不敢再比了。由此可見,他們的拳雖然很猛,速度也很快,但跌出去也很重,所以一言以蔽之,太極拳雖不是主張打人的,但是,無疑問的是一種最好的自衛技術。

今天因為時間很短無從詳談,只是一點點小意思貢獻給諸位參考,但都是由衷之言,還請指教,完了。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以醫學立場驗證太極拳功效 (下) - 胡秀卿大夫

原文來自 http://www.37taichi.org.tw/documents/%E4%BB%A5%E9%86%AB%E5%AD%B8%E7%AB%8B%E5%A0%B4%E9%A9%97%E8%AD%89%E5%A4%AA%E6%A5%B5%E6%8B%B3%E5%8A%9F%E6%95%88.doc

以醫學立場驗證太極拳功效 (上) - 胡秀卿大夫
以醫學立場驗證太極拳功效 (中) - 胡秀卿大夫

問題一:阮偉明老師:剛才提到腦部主宰不同的意識,太極拳講究的是意念,好像是人的意識裡面去主導的。另外講到神,神在太極拳裡面講的是虛靈,不是一個很特定的意念,其間的差別是不是可以從醫學或者從其他層面來分別說明這兩個概念。

答:阮老師畢竟是教授所以他的問題比較深入,我們常常講用意念去帶動我們的氣,其實我們講的是心神裡面及靈魂裡面有七個東西,不是只有一個,我們只是用一個神來代表,事實上我寫的書及論文裡面都談到,神裡面有七個東西,我們稱之為七藏,有好的七個寶藏在這裡面,那麼這七藏呢他還是有五臟的。

比方說我們的心裡面藏有神,我們的腎裡面藏有精與志,意志力的志,所以一個人的意志力不夠的話,一定是他的腎氣太弱,一個人精神不好的話,一定是他的心腎不交。心在五行當中是屬火叫心火,腎在五行當中是屬水,換句話說一個人精神不好,為什麼?就是你的心腎不交,也就是你身體裡面的水火不容,也就是沒有太極,如果有太極的話,是心腎交泰、水火相容。我們身體裡面其實是有很多矛盾的,我們的心、身、靈,這一段比較深,要講得很深入的話,要從五臟六腑慢慢跟大家介紹。

現在只有簡單說明,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本身是矛盾的,所謂的矛盾就是對立,那為什麼我們要稱為太極呢?因為陰陽本來也是對立的,我們必須把它融合,把一個水一個火不相容的東西,將它調和,讓矛盾的東西變成和協、變成融合,變成彼此互相包容的,這個就是太極了。如果你不能讓你身體裡面的陰陽調和的話,就是不能進入太極境界,你讓你的身體去對立,陰就是陰、陽就是陽,讓它對立的話,對立的最後是什麼?就是衝突,衝突的結果是什麼?是破壞,破壞以後就昇高對立,昇高對立以後又衝突,衝突以後又破壞。那我們的人體就在不斷的對立、衝突、破壞,對立、衝突、破壞,破壞到最後沒有辦法修復的時候,你的生命就結束了。

所以我們練太極拳有個好處,就是把我們身體裡面的陰陽調和起來,融合起來,把我們身體裡面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把它變成融合,融合了以後就不會對立,不會對立就不會衝突,不會衝突就不會破壞,所以你的身體你的細胞就可以很健康,因為你沒有破壞了嗎!所以你就可以很健康的長命百歲。

在我們的神裡面有七樣東西,一個是神,一個是精跟志,還有脾裡面藏有意與智,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意志都在脾裡面。什麼叫做脾?脾者卑也,換句話說一個人不懂得謙卑的話,已經沒有辦法用意念去指揮你的氣,所以這些都可以修身養性的。肺藏魄,一個人有沒有魄力,就看他的肺好不好。

肝藏魂,魂是什麼?就是靈魂的靈,晚上睡覺的時候一直做夢是魂不得安,就是你的肝不能夠平靜,打太極拳的時候,不曉得怎麼打才能潤肝,我就不知道,現正研究中。但針灸的時候我們只要在肝經上面針灸,你晚上就不會做夢了。那七藏就是一個神、一個精、一個智、一個意、一個志、一個魄、一個魂加起來我們稱之謂七藏,都藏在基底腦泥丸宮裡面。所以你的泥丸宮必須要鬆,如果泥丸宮是緊的,那麼你這七個東西都沒有辦法好好發揮,這是第一個說明的。

第二你的自律神經內分泌失調,為什麼?因為泥丸宮是Ctrl是控制自律神經跟內分泌的。我們在臨床上發覺到幾乎所有人的病,都是自律神經跟內分泌失調的病,幾乎都是這樣的病,沒有一個例外的,百分之百。而且現代的人腦用得太多,身體用的太少,所以都是頭重腳輕,幾乎都是腦病的比較多,各種不同的腦病太多了,而且醫學上對腦又一知半解,科學這麼發達對腦還是有諸多解不開的問題。

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了解腦的運作的大概就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佛了你就可以瞭解你整個腦的運作。我們現在只是還在努力,有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它的運作,因為打座之後我們會發覺它運作的情況,那麼打太極拳如果打得好的時候,能夠進入真正的太極,不執著在拳架上面,能夠真正用意念帶動身體進入太極境界的話,應該可以改變整個腦內分泌的排列組合。

只有你大腦的內分泌、自律神經內分泌會改變你全身,隨時隨地都在改變,硬化的血管會軟化,硬掉的肝臟會變軟,萎縮的腎臟會再重新恢復,然後變質的細胞再長出來的時候,就是好的細胞,那你的癌症自己就可以治療好。自發性的痊癒系統就可以發揮很好的效果,這個自發性的痊癒系統呢!從傳統中醫的觀念,沒有特定的名稱,我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叫做「生命神醫」。換句話說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你的大腦已經帶來一個生命神醫來到這個世間了,你根本不須要外面的醫生來照顧你的健康,你自己的生命神醫就可以照顧你自己,只是你的生命神醫你都沒有讓它發揮。

你怎麼樣讓它發揮,我們三十七式的拳架,可以幫助大家去發揮它。最重要是大家打太極拳的時候,注意你的頸子會不會緊,因為基底腦如果還有這個無形的枷鎖綁住的話,大部份的症狀都表現在這個頸項,會痠痛、會緊緊的。要不然就是腎氣不足,沒有辦法去影響這個腦,所以有很多情況我們都可以從這裡面來檢測那個地方不通,就可以在那個地方加強,謝謝。


問題二:鍾治蘇:請問你在行醫過程當中,如果碰到病人,他的病你治不好,怎麼辦?

答:過去我會很沮喪,現在我會很有信心,為什麼?因為我可以介紹他來練太極拳,我之所以介紹很多病人來時中,我覺得你一個星期來我那裡針灸乙次,一個星期這麼多的時間,也只不過是四十分鐘在我的診所。我針灸要幫你調氣,可是我幫你調得很好,你進來的時候氣很亂,經過調整你出去的時候,氣比較順暢,你比較舒服。可是回去以後在馬路上一個生氣,一個開車塞車,回家小孩子不乖,一個煩惱你的氣就亂了,然後你又跑來針灸。我覺得除了我累死以外,對大家沒有究竟的幫助,只有短暫的幫助,所以我從三月一日開始減少我的門診時間,多勸大家來練拳。


問題三:鄭建詒:首先感謝胡中醫的演講我們受益很多,我再請教一個問題,剛才提到有關我們生命的健康是身、心、靈三方面,最主要的是練氣。練氣會產生正氣與濁氣,是心理上引起的濁氣還是環境上的濁氣。所以我們吸取天地浩然之氣,當然是從百會穴收靈氣,湧泉吸地氣,那麼我們練太極拳的時候,是不是對於時間、地點、方法,會產生正氣、邪氣之分別,這方面有什麼要注意的。

答:練太極拳最好是在深山裡面,沒有污染的地方來練最好,但是現代人多住在都市,這是非不得已我們才在都市裡練。我想社長他們每天早上到圓山去,圓山那個地方勉強還可以。像我如果到中國大陸旅遊的話,黃山或者杭州千島湖,那個地方的靈氣很好,你就可以在那個地方練,你在那個地方練太極拳,練出來的氣跟你在都市裡面練的絕不一樣,我在家裡打座三個小時,還不如在我講的這些好地方打座二十分鐘。

靈氣、陽光、空氣好的地方,我們大家要瞭解這是我們生命所需要的,第一道營養素是陽光、空氣跟水,如果沒有好的陽光、空氣與水,就不用談第二道營養素。第二道營養素是蛋白質、脂肪、糖等,吃得再多也沒有用。吃得多在身體裡面也不會變成好的東西,不會變成你所需要的氣血,只有讓你的身體污染得更厲害。所以重要的是有很多人練氣功,都住在峨眉山,五台山及一些什麼深山裡面,他們才能練得很好,都市裡面練出來的話呢!大概越練臉上斑越多。因為練出來的濁氣太多了,有時候濁氣太多反而傷到我們的細胞。

所以我們經常講在都市裡面寧可讓你的呼吸少一點、慢一點,少吸收一些濁氣,那麼到大自然的時候再來作深呼吸,都市裡面很少吸到好空氣。另外吃的東西也很重要,不要吃太多,身體需要多少你就補充多少,如果身體不需要那麼多,你吃太多了,會加重身體的壓力。有的人並不一定是工作壓力,他不懂得吃,也吃出很大的壓力,有人常說我壓力很大,這並不一定完全是他的工作,有的時候是他的基底腦被名聞利養、五慾六塵、妄想、分別、無名、執著給綁住了。另一方面他不懂得吃,結果他需要的,跟他進去的不成比例,進去的太多,能運作的太少,所以在身體裡面就沉積,然後變肥胖自然形成壓力,變成無形的壓力,這些應該好好的研究他的。


問題四:正氣與邪氣有沒有科學依據可以檢驗出來,正常細胞和變體細胞,要怎麼的練法才會產生好的細胞出來?

答:正氣與邪氣沒有辦法用科學儀器來檢驗,目前為止我們只能檢驗出你的心肺功能很好,氣很足。但是你的氣是濁的還是純正的很難檢驗,就像自律神經內分泌失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檢驗出來。我們只有從他的身體的症狀現象來知道,他有自律神經內分泌失調,目前的科學很難證明,科學還沒有這麼發達。


問題五:余德培教授:胡老師謝謝你的指教,你剛才說氣有濁氣、正氣,太極拳是意到氣到。我們可不可以用意念將正氣吸進來,呼出去的是濁氣,可不可以用意念去主導?

答:你的意念是純正的,吸進來的氣會比較是純正之氣。不是用意念來主導正氣或是邪氣,而是你的意念必須純正,意念純正的話有幫助,如果能夠有一個更純正的環境會更好。


問題六:洪傳獻:在中醫裡面常常用氣來解釋一些問題,在中國的練家武術也常用氣解釋一些問題。但在西方科學裡面已經有一個疑問,就是沒有辦法檢測出氣的存在,那從你的認知當中,西方醫學沒有辦法檢測出來,你的看法如何讓我們能認同氣的存在?

答:西方人一直不同意中國醫學所講的氣,為什麼?因為它們說我們解剖之後呢,我們看不到這個氣,為什麼屍體可以讓你解剖呢?就是他沒有氣了嗎!他沒有氣所以才任你宰割阿!就是因為他氣沒有了,他的生命結束了。你只要有生命,一定有這個氣,而這個氣的系統就稱之謂經絡系統。那麼這個經絡系統呢,我們沒有辦法很明確的指出。你的身體到底有沒有氣。蘇聯曾經發明一種克里安照相術,就是在你的手指或腳的尖端,因為尖端比較敏感,敏感就可以看到氣的存在。那麼克里安照相術在二十幾年前,我們曾經花了三十多萬買了一部,這個機器到台灣來,我們也開過克里安攝影的這個課,我們教西醫上針灸課的時候,必須秀這個給他們看。比方說你還沒有針灸之前,或者你還沒有練太極拳之前,你先照一張,發現到你的氣很亂。

當你打了一趟太極拳之後,或者你經過針灸之後,再去照這個氣就很均勻了,就很調和了,這是唯一在世界上可以印證氣確實存在的一部機器。除此之外呢,有一個叫傅耳博士,我書裡面有提到傅耳博士,他本身也是西醫,他姑且先相信中國人的針灸、中國人的氣功,他嘗試之後電針治好他的膀胱癌。原來醫生宣佈他只有半年的生命,可是他用了這個東西又延長了十幾年的生命,他證明了人體的氣確實存在。

我們只能用很多的現象來證明氣的存在,但我們到目前為止沒有辦法去表達人體的氣到底是什麼樣,因為它是形而上的東西。大概科學還不夠發達沒有辦法去證明它,但我們可以從很多現象,比方說你頭痛,我在你身體某一個點上面針灸,你頭痛馬上好了,可見這一個點跟你的頭痛地方,一定有一條線是通的,這一條線我們稱為氣的通路。可是你真正解剖開來以後,你看不到任何東西,即使活體我們開刀之後也看不到氣,氣是沒有辦法看到的。目前為止科學不夠發達,沒有辦法證明它,希望你能努力發明它。當年陳履安先生當國科會主委時,有一教授群在研究氣,運用氣可以將煮熟的綠豆重新發芽,這是用氣功研究出來的。


問題七:如何發洩情緒、排解壓力。

答;當然有情緒的話最好能發洩出來,可是問題當你發洩出來,是不是能發洩得恰到好處,有的時候你發洩出來會傷到別人,那就是把自己的垃圾倒給別人,這個不是慈悲的做法,不是很有愛心的做法。所以我們為了不去傷害別人,有的時候為了不去傷害別人或不去傷害朋友,往往會把情緒壓抑下來,壓抑下來你就要能疏導。所以我們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呢!就是人可以有情緒,可是要發而皆中節。

我的書裡面有寫就是要發得恰到好處,發的情緒得到紓解,也沒有傷到人,別人可能還會很感激你,皆大歡喜。你能夠做到這樣,你就能發洩,如果你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子,發而皆中節的話,你不妨把情緒收起來。但是你必須要疏導,那麼疏導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太極拳,就是自己用太極拳來調和自己,你發洩出來是傷害別人,那還不如自己學太極拳,自己調和自己。

我再補充一下,一開始我就講每一個人就是一個腦與脊椎最重要,醫學上把腦跟脊椎結合起來,在我們人體裡面分成32個行政區域,每一節脊椎有它一定的管轄範圍。從這個圖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全身幾乎都在這32節的脊椎控制的範圍,頸椎就跟我們的手比較密切。腳跟我們的腰椎、尾椎比較有關係。胸椎跟我們的五臟六腑運作有關,最後全部由基底腦來控制,也就是基底腦透過脊椎透過32 椎來控制我們的全身。

所以我們打太極拳的時候呢,就是第一:基底腦要鬆,第二:玉枕骨到尾閭都能夠中正。我想老師們平常都講得很多了,不斷的提醒我們。最主要,是要我們的氣能夠很順暢的話,我們的腦才能好好的去協調五臟六腑的運作,讓我們身體裡面的陰陽不再對立,而能夠融合,只要能夠融合,我們就可以長命百歲。如果我們身體的細胞或五臟六腑之陰陽,不斷的對立,就會衝突,衝突就會破壞,到最後我們就會結束生命。

謝謝!(全文完)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以醫學立場驗證太極拳功效 (中) - 胡秀卿大夫

原文來自 http://www.37taichi.org.tw/documents/%E4%BB%A5%E9%86%AB%E5%AD%B8%E7%AB%8B%E5%A0%B4%E9%A9%97%E8%AD%89%E5%A4%AA%E6%A5%B5%E6%8B%B3%E5%8A%9F%E6%95%88.doc

以醫學立場驗證太極拳功效 (上) - 胡秀卿大夫

現在看我的講義,我們人養天地正氣,用一張圖來跟大家說明,為什麼打太極拳的時候要收尾閭,主要的是我們每一個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腦、一個脊椎,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最重要的一個結構,我們的腦在胚胎發展的過程,是最先發育的。所以母親在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多是我們腦部發育的時間,所以我們的大腦在懷孕初期母親能吃得很純淨,能夠吸收天地之正氣,我相信這個胎兒的腦部發育一定很好,而且會很聰明會特別健康。

因為這個腦主宰著整個身體,腦是透過脊椎在主宰我們的身體,現在科學很發達,很多人在研究人腦,但是對我們的腦只瞭解五分之一,還有五分之四不瞭解。那麼真正能夠瞭解整個腦的運作的,是禪修功夫很好的人,他就可以知道我們大腦的變化,太極拳能夠練到一個真正進入太極無極境界的人,應該也是可以瞭解整個腦的運作,當教練在教我站無極樁的時候,我就發覺到。事實上我們在站樁的時候,跟我們在打座的時候,佛門中打座的時候我們在觀想華藏世界、一真法界,這是華嚴經的境界,也是非常雷同的感覺。

所以我說三條路可以匯集成一條,都是在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理。那麼我相信練氣功的人都必須知道這一個腦,這一個腦我們稱之為基底腦,它在我們解剖位置裡面非常非常的小,道家稱之謂泥丸宮,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就是在控制我們全身。如果以粗淺一點來瞭解的話,大腦分成三個層次,最上面有腦迴的我們稱之謂大腦皮層,大腦皮層裡面是眼、耳、鼻、舌、聲的感受,就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嘴巴吃到的、身體感受到的冷熱等等此類感覺神經,以及運動神經多在這個大腦皮層。

再過來這一層稱為腦邊緣系統(Limbic—Brain Systen),這個腦邊緣系統就跟我們的情緒有關,與我剛才講的心靈情緒也很有關係。再進來的這一個就稱之謂基底腦,它跟脊椎是一體成形的。如果你的大腦生病,是病在大腦皮層的話,那麼你頂多是感覺神經比較遲鈍,運動神經比較遲緩,比方說半身不遂,像孫運璿資政的出血是在大腦皮層,他只是一邊手腳不方便,他的生命還存在。

我們知道章孝慈校長他的出血就是腦幹出血,就是基底腦底下的這個腦幹或者是基底腦出血,那麼他的癒後就非常不好,為什麼?因為基底腦它是控制我們全身五臟六腑的。我們再看看所講的泥丸宮,泥丸宮就是基底腦,這個基底腦透過脊椎控制我們全身五臟六腑,所以我們在練氣功的時候,一定要求我們的脊椎尾閭中正,整個脊椎一定要隨時保持直的,脊椎不能有任何彎曲,因為你任何一彎的話你的氣就堵住了,你彎在那裡氣就堵在那裡,你堵在那裡,你那一個臟腑就會受影響。所以我們常講有的人脊椎側彎,脊椎有側彎的人他的五臟六腑不會健康,為什麼因為他的氣不順。

所以老師們一再強調尾閭中正,尾閭要中正,就是因為我們的脊椎與這一個腦在控制全身。這個腦下來的這一條脈,在針灸裡面稱為督脈,督脈是控制全身所有的陽,前面有一條叫任脈,它是控制全身所有的陰,所以你任督兩脈能夠融合的話就是陰陽調和,當陰陽調和氣血順暢的時候,你什麼病都沒有。當你陰陽不調和,陰陽產生對立的情況之下,就會產生氣血不暢,陰陽不調氣血不暢百病叢生,什麼病都可能發生。所以我們從這個基底腦到脊椎這一條通道路,這一條氣脈,一定要它非常的通暢。

那麼我們的氣是發源於那裡呢?發源於腰椎的地方有一個叫做「命門」又稱為「命門穴」,那個就是生命之門。也就是我們老師常講的轉腰,這個腰呢,就是腎氣的地方,我們人體氣的發源是從這個地方發源的。從這裡透過脊椎往上控制這個腦,也就是你有腎氣的時候,腎氣很足的時候,還有,我們為什麼要把重心全部擺在湧泉上,因為湧泉穴是腎經最重的一個穴道,就是接地氣的一個穴道。百會呢?是通天上的一個天線,一個天線是百會,有一個地線是湧泉,這兩個呢,就可以讓我們的腦與腎健康。

人體一開始就是從腎氣發源,所以我們練氣功呢就是要練腎氣,把腎氣練得很強以後,這個氣就沿著脊椎往上到大腦,活化我們的大腦,基底腦是什麼?它是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的控制中心,這個自律神經與內分泌是不聽我們的意識指揮的。大腦皮層呢,它可以聽我們的,我們可以指揮它,可是裡面這一個所謂泥丸宮,也就是基底腦它是不隨意的,就是它不受你的意識指揮,那麼它是聽誰的呢?它是自主自己在運作,所以呢,你腎氣很足的時候,你的氣供應它,然後再加上你的心,你的心要無雜念,如果你的心有很多的雜念,你的心有妄想、分別、執著、無名,所誘發的貪嗔癡慢疑我執,那麼這幾條繩子會把這個腦綁住,這個腦綁住了你的氣練得再好,正氣練得再好,那個氣上來了,但來到這裡就不通了。為什麼不通?因為這個腦已經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無名這些無形的枷鎖把它鎖住了,它就鬆不了。

所以很多人練氣功,都很努力的練,練到最後為什麼他的身體還是不夠健康,就是這個腦沒鬆。為什麼這個腦沒鬆呢?因為他沒有下心靈的功夫,心靈的功夫大部份在那裡呢?大部份都在佛教的思想裡,「緣起性空」的這個智慧,那麼如何把這個東西解開來,如果說你這個大腦沒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無名的話,那麼你練了很強的正氣上來以後,這個腦會很活化。這個腦一活化它會再往下去影響五臟六腑,你的五臟六腑就非常協調。這個協調的機制,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就像總統府一樣,我們的心、肝、脾、肺、腎就像五院一樣,大小腸六腑就像各地的行政首長,五院及各地方的行政首長有問題的時候,不能協調的時候,要總統出面來協調,如果這個總統是個明君的話,他能明心見性的話,那麼他就會自動的協調得很好。

你晚上睡覺,當白天你的陰陽不調,因為你可能生氣,你可能工作太勞累,也可能有壓力,或者什麼的----。可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這個大腦如果能完全鬆開來的話,晚上有一個深沉的睡眠的話,它就開始運作了,開始在協調身體裡的五臟六腑。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就是在協調你的陰陽,陰陽調和了氣血順暢了,你明天一起床的時候又是精神氣爽,耳聰目明,又是美好的一天。

如果說你今天晚上睡覺之前你這一個腦還是緊繃的,白天的壓力你還是沒有紓解,或者你白天為這個名聞利養五慾六塵,或者是為妄想、分別、執著、無名,這些無形的枷鎖,把你這個腦鎖住的話,再加上晚上沒有一個很好的高品質的睡眠,那麼你的身體就沒有辦法自動調整,明天起床的時候,你還是很累的起床。晚上睡不著怎麼辦,起床練一練太極拳,練一練比較好一點再睡覺,如此一天一天慢慢的改變。

不好的東西慢慢累積久了,它還是會變成一座小山,一粒一粒的小砂子,慢慢累積還是會變一個小山丘。所以我們練氣功的人,不只是要練這個身體及12經脈(奇經八脈),身體的氣血要順暢。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這一個腦不能為名聞利養五慾六塵以及妄想、分別、執著、無名去鎖住。鎖住的話我們練氣功,得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我們能認真的去練事倍,但是功半,就是我們所得到的效果不大。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東西解開來,那麼我們好好跟老師練拳練氣,假以時日,不用太多時間會有成效。

其實太極拳幾個原則、幾個竅門大家把握住了,生活即是太極,你在工作的時候也可以練,隨時隨地都可以練氣,這樣你的身體就會健康。我想我們的師爺最重要的還是在他的腦海裡,名聞利養五慾六塵這個部份他的功夫可能下得很深,因為他是五絕老人。事實上你練書法或者畫畫、或者是練拳對這個腦的活化都是很有幫助。

現代人都很會睡,但是不知道真正好的睡眠是什麼?其實從醫學上已經可以證明,我們大腦裡面有很多很好的佛性,也就是我這一本論文有寫到,就是在這個基底腦裡面,每一個人的自發性在現代醫學來說,就是自發性的痊癒系統。也就是說我們人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不需要醫生,我們大腦裡面已經有一個自發性的痊癒系統,它很清楚的會知道你的身體那裡出現狀況,它自己會去修補,它自己會去調和。如果不能調和,你還要用很多功夫去調和,就表示你的大腦不鬆。大腦要鬆老師們教過我們很多方法,除此之外可能必須要從人生哲學裡面去看透、去放下,這個比較才是最究竟的。

我想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是時中學社終身會員,以後我們互相切磋的機會很多,還請各位多多指教。最後我要告訴大家的,就是我們中國人所學的本事很重視傳承,我們有很好的傳承,就是來自我們的師爺,然後到我們的社長,以及社長的師兄弟,又到我們很多的教練,我們又是教練的學生,我們可以一代一代好好的把他傳承下去。只要我們的時中學社存在的話,我們都可以有很好的傳承,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我們這個學社的存在,好好的能奉獻一點心力,多為我們的學社儘一點點的奉獻跟犧牲的話,讓我們這個傳承能繼續下去。同時我們能夠學到多少東西,最主要還是在我們的恭敬心,我們對教練的恭敬心有多少,我們就可以得到多少。我們今天對教練十分恭敬,我們就可以從教練那得到十分的本事與功夫,如果我們今天只用了三分恭敬心,教練給我們四分五分都沒有用,那多出來的一分二分都是浪費的,所以我們要學到多少東西,還是要靠我們本身的恭敬心,謝謝各位。

若有問題請同學們發問我們共同探討。 待續......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以醫學立場驗證太極拳功效 (上) - 胡秀卿大夫

原文來自 http://www.37taichi.org.tw/documents/%E4%BB%A5%E9%86%AB%E5%AD%B8%E7%AB%8B%E5%A0%B4%E9%A9%97%E8%AD%89%E5%A4%AA%E6%A5%B5%E6%8B%B3%E5%8A%9F%E6%95%88.doc

胡秀卿大夫於三月二日學員結訓典禮中專題演講全文:

題目:「以醫學立場驗證太極拳功效」 整理:鍾治蘇

胡秀卿大夫簡歷:
1、國家考試院中醫師特考及格
2、中華民國女中醫師協會理事長。
3、民德堂傳統中醫診所院長。
4、國際崇她社台北縣社長。
5、國際佛光會檀教師。
6、時中學社社員。

社長、各位教練、各位師兄、師姐:

非常感謝社長還有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能讓我在這裡跟大家報告我學習的心得,首先我用一分鐘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是七歲的時候踏上人生第一條不歸路,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育,也就是說我七歲的時候就皈依佛門開始學佛。

二十四歲的時候踏上我人生的第二條不歸路,學傳統中醫,傳統中醫學習大概八年之後,我發覺到我所踏上人生第一條路接受佛教教育跟傳統中醫呢,事實上可以匯集成一條道路,因此我寫了一本書「如何解脫人生的病苦」,也就是把佛學跟醫學融合之後把它寫出來。

最主要的就是我發覺到佛學講的是心靈的問題,醫學呢比較著重在身體上面,這是一般人的觀念,但是在整個傳統中醫裡面,它除了在對我們身體著墨很深之外呢,事實上對我們的心靈是非常重視的,因為傳統醫學它是屬於生命醫學,它不像現代醫學一樣只是一個身體的醫學。那麼慢慢隨著年齡增加,我發覺到身體越來越不聽話,年青的時候你叫他睡覺就睡覺,叫他幾點起床就起床,叫他走路就走路,叫他蹲下就蹲下,做什麼事都沒有障礙,可是慢慢隨著年齡增加以後呢!尤其是我診所的工作非常忙碌,每天門診下來呢,晚上睡不好,慢慢發覺到身體越來越不聽話,你叫他睡覺他不睡,起床又起不來,你叫他走路他不見得能走,你叫他跳他跳不起來,我就感覺到身體慢慢有老化現象,我開始想到第一應該慢慢減少我的工作,不能再那麼勞累了。第二我就很想找一個能夠幫助我身體健康的方法。

在年青的時候我知道練氣功確實是很好,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說,氣功對我們人體的幫助是很大的,比現代醫學各種不同的運動都要精闢,最主要的就是各種不同的西方運動,一定有運動傷害,只有練氣功的人永遠沒有運動傷害,從這裡面我們就可以知道,真正對我們健康有幫助的,就是中國人倡導的各種運動,尤其是太極拳。

我那時候沒想到我們的鄭大師後來有一個鄭子太極拳,而且還成立一個時中學社,社長又把我們鄭大師的拳術發揚得這麼好,我一直很孤陋寡聞,因為我都在醫界裡面,很少去接觸太極拳或者氣功方面的運動,我就慢慢的打聽,就問到原來我們的時中學社,有這麼樣的一個團體,而且訓練層次非常完善,所以呢我就參加了,最主要就在三十年前民國六十年,我跟我們的鄭大師曾經有過一面之緣,這個緣份是因為鄭大師是我先生的醫學老師,我結婚的時候即開始學中醫,我先生就帶我去拜見我們的鄭大師,我當時只向師爺請教中醫方面的問題,當時我不曉得師爺的太極拳功夫這麼好,如果知道的話那個時候跟他學,可能今天又是另外一個局面了,我五十六歲就是去年年初開始學太極拳,參加我們的訓練班、然後進修班,一年下來我有很深很深的體會,我相信再努力一年以後,會有更精彩的告白來跟大家分享。

我發覺到學了太極拳半年之後,原來我所選擇人生的第三條不歸路-----太極拳,事實上跟我七歲所學的佛學與二十四歲所學的傳統中醫,這三條路可以匯集成一條人生的大道,那這一條大路呢,就是在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象和真理,所以孟子說:「朝聞道,夕死無憾」。我相信現在開始隨時隨地結束生命,我應該是沒有遺憾的,因為宇宙當中最精彩的三條道路、最精闢的三個學問,我都已經進入它們的境界。

我們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太極,沒有太極就沒有辦法完成一個生命,今天我們是一個生命,我們的生命本身就建立一個太極,如果你的母親在懷你的時候,在受孕的那一刻,你的陰陽不調和的話,那麼這個胎兒就沒有辦法保留下來,他可能流產了、也可能胎死腹中就夭折了,所以今天這一個生命可以被帶到世間來,我們本身是建立在太極上面,也就是陰陽調和、氣血順暢的情況之下,我們被生下來的,因此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呢,如果我們要維持這個生命,希望這個生命能夠長長久久、健健康康,我們就必須繼續的去調和身體裡面的陰陽,繼續做陰陽調和氣血順暢這樣的工夫,那麼你的生命就可以長長久久。

我們人類的天壽是125歲,根據細胞的分析是125年,換句話說那一個人沒有活到125歲,都表示你沒有好好做到養生之道,所以我們今天練太極拳,我們不是只在強身而已,我們是在長養我們的生命,最主要的是在養生,養生的意思就是長養生命。練太極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養生,不只是讓我們的身體健康,而是我們的重點在整個的生命、完整的生命,我們就必須要先瞭解我們的生命到底包含了那些東西。

我們生命裡面有一個大家都看得到有形的「身體」,還有一個無形的「心」,這個心我想大家都會瞭解,這個心是什麼就是我們人的「情」,每一個人都有情、都有感情,你的感情在什麼地方,就在你的心,這個心也可以用情緒來表示。

那麼還有一個比心更高層次的,我們的情緒是很粗淺的心,我們還有更細膩的、更唯妙的「心」,西方人把它稱之為「靈」,靈魂的靈,事實上中國人把它稱之為「神」,這個神就是「靈」,所以前人及現代人為什麼有很多人提倡身體健康,後來有一派人提倡身心健康,現在更進一步提倡身、心、靈健康,連我們的靈魂都要健康,你只是身體健康還不夠,絕對不夠,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身體只是生命當中的四分之一而已,那麼如果身、心都健康,你的身體只健康一半,如果說你身心靈都很健康的話,那也不夠我認為不夠,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是無形的,心靈、心神是無形的,我們的身體是有形的,有形的身體跟無形的心靈當中,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東西存在著,那就是,是什麼?我們太極拳經常強調的「氣」,氣才是整個生命的精髓,有說身、心、靈是生命的精髓,或者靈魂是生命的精髓,真正「氣」才是整個生命的精髓。我請問如果沒有這一口氣了,你的「靈魂」有什麼意義?我請教這時你的「心」、你的「心情」、你的「情緒」還有什麼意義,完全沒有意義了。

今天我們的生命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還有這一口氣存在,當我們嚥下最後一口氣,我們的氣離開了身體,我們身體沒有氣了,我們的身體機能就結束了,那麼身、心、靈再怎麼健康,如果你不談氣的話,你談身、心、靈健康就毫無意義了。所以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人,他們認為自己是很先進的人,我不好講他們的名字,他們不斷的提倡身、心、靈健康,事實上瞭解整個生命結構的人,他不會認為身、心、靈健康有多重要。但是生命當中的氣,是整個生命當中的精髓,也就是這一口氣,沒有這一口氣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結束了,有這一口氣的時候,我們人可以發揮無窮的力量與智慧,都是這一口氣。

所以有形的身體跟無形的心神,也就是我們生命當中實質的,這一個身體是屬於細胞,它是一個實質的東西,這一個身體的細胞跟無形的靈魂、心情相結合的就是這一口氣,把心與心神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當我們嚥下最後一口氣,當氣離開了這個身體之後呢,那麼身跟心靈就要分開了,我們的身體不管你是達官貴人或是販夫走卒也好,最後都要入土為安,那麼我們的心靈到那裡去呢,那就看你生前做了什麼努力,你信阿彌陀佛的,你就回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信天主教的、基督教的,就回到上帝身邊。你是信回教的,你就回到真主阿拉身邊。我們中國人相信生命是由天地所生,人是來自於天地的,最後回歸天地,我們的心神回歸天地,所以生前做了些什麼樣的努力,最後你認為來自於什麼地方,你就回到那裡去,這就是我們的生命,那麼這中間最主要就是這一口氣。

今天我們練太極拳,或者在中醫的一鍼二灸三湯藥,就是在強調這一口氣與身、心、靈的關係,所以我著作的這篇論文寫了:「重要的是身、心、靈、氣」,我們整個生命當中包括了身、心、靈、氣,而且是以氣為主宰,在生命的結構當中是最重要,如果你的氣很足,而且你的氣都是屬於正氣的話,你的細胞質就會很純淨,細胞質很純淨你的身體就會很健康。你身體質的純淨也會影響到你的心靈純淨,那麼你整個生命純淨的話,你就會很健康長壽。

如果你的氣很濁,濁陰之氣太重的時候,就是你的氣裡邪氣太重的話,這些邪氣會影響到細胞質,細胞質的生化、變化會產生濁氣的細胞,就是成為不正常的細胞、不純淨的細胞,這種不純淨的細胞慢慢的就會演變成對身體的破壞。那麼當細胞吸取天地陽和之氣,這個陽和之氣就屬於正氣,正氣可以幫助我們的細胞質不斷改變。

所以有很多人練氣功,或者硬化的肝臟、硬化的血管、萎縮的腎臟、還有變質的細胞叫癌症,為什麼經過練氣功之後,它會慢慢的去改變呢?如果你不練氣功的話,可能醫藥治療沒有什麼效果,效果不大,但是如果你能夠配合練氣功的話,那麼醫生的治療往往會造成很多的奇蹟,這個奇蹟它的關鍵在那裡?就是你的氣,由病邪之氣轉換成正氣的時候,就會改變細胞質,所以練氣功的人,練久了以後應該會改變他的氣質,氣質會越來越好才對。如果你練了氣功以後,氣質沒有改變,氣質沒有越來越好,那可見你練的都是邪氣,你沒有練出正氣,因此沒有辦法改變你的氣質。所以我相信經過時中學社的訓練之後,我相信每一個人的氣質都會改變,這是今天最主要向大家報告第一個觀念。

待續...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練太極拳經驗談(羅邦楨)

文章取自http://www.37taichi.org.tw/documents/%E7%B7%B4%E5%A4%AA%E6%A5%B5%E6%8B%B3%E7%B6%93%E9%A9%97%E8%AB%87.doc

一般說來,練太極拳起初其重點自然專在「學」,但等到學會了功架後,就進入「練」的境地,從此重點自然而然地移到練的方面去了,可是「言之非難,行之惟艱」。

先談學吧,如果不遇良師,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其結果不免徒耗時間與精力,而效果不彰。即使幸而得遇良師,如未切實按照要領去做,結果依然事倍功半,甚至於不免「枉費功夫貽歎息」。因為按照要領去做,談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是一股勁地練,而昧於要領,欲求功架動作正確,不免戛戛乎其難哉。因要領可在指導者的說明下,而使學者在短期內獲得了解。但是,要把這些要領表現在功架上,即使練上相當歲月,也不見得能夠恰到好處。因此,知道要領是一回事,能否深入功架中又是一回事

但既練太極拳,就必須在「知」之外,當須能「行」,如此方算真正地在練太極拳。但是如何著手呢?個人的體驗是在平時練架時,要常將要領去驗證每一個動作,務求合於基本要求,為此日積月累,使其習慣成自然為止。此法言之,似無甚高論,但登高自卑,行遠自邇,好高騖遠既無補於實際,何不腳踏實地,篤而行之為是呢。

其次太極拳練習者所持之態度,影響於進境者極巨,設若能持之態度不認真不嚴肅,所欲求之成效就先已打了折扣。打手歌中開頭第一句話就說「掤扌履擠按須認真」,雖然此處是指的推手而言,但功架又何嘗不是如此;常見人為求進步而忽於功架之練習,其實卻是捨其本而務其末,練習功架是太極拳的奠基功夫,前人對此極為重視。

姑不論拳經論中所揭櫫的一些要點,即在時間上曉於經論的著作中,亦諄諄以此為勸。如李亦畬有「走架行功要言」(走架即練架)的提示。楊澄甫太師有太極拳十要之論,其弟子陳微明先生在其所著太極拳答問(此書刊於民國十八年,西元一九二九)一書中云:「凡輕視架子者,皆未得架子之規矩精意也。架子為最要之基礎,久久練之,身體方能重如泰山,輕如鴻毛。若不練架子,雖多推手,身體仍有不穩之時,易為人所牽動。」所說實為緊要之語,蓋太極拳一切皆從功架中得來。

先師鄭曼青先生亦在所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明生剋」篇中論及五行生剋之理時云:「土為拳也,萬物皆由土中生,是即謂刀槍劍棍皆由拳生也。」凡此皆是說明功架之重要,豈可不認真與嚴肅地去練,但一般人就是不易領悟到這一層。筆者當年亦復如此,現在追悔莫及,但時乎時乎!逝而不返!而今年逾半百,亦唯徒自追恨而已,在此提及,亦皆在供同道們之參考耳。

另外練習太極拳的重要之點是要有恆心與毅力,萬不可存有急功近利之念頭,因為太極拳的最高原則是一切順其自然,因此在效果方面亦是日積月累漸漸地增加的,沒有辦法可以使之速成。此點似不易為人接受,故常見許多人練習,而能持之以恒,行之終身而不輟的,雖非罕見,確也不多。原因是見效之慢,導發人容易失卻信心與耐心。因此練太極拳可以磨練一己鍥而不捨的毅力與精神,經年累月,無休無輟地去練。此所以太極著作中常引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語,以激勵人的意志。倘能持恒勤練,即使不期望什麼效果,到時候效果自然來到,就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般地,因為這就是自然。

上面所提到的話,雖都是些平淡無奇的老生常談,然而卻是筆者這些年來的體驗,寫出來也算是野叟獻曝之意。

*本文摘錄自民國七十二年六月三十日出版「太極拳研究專集第137期」。

作者簡介:

羅老師是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政大中文研究碩士畢業,國家考試院公務人員特考及格,早年因體弱隨宗師鄭曼青習拳健身,現旅居美國舊金山主持寰球太極拳社,以傳承發揚鄭子太極拳為其終身職志,自修新法英文版為其親譯。大師拳藝出神入化,享譽歐美;預定九月初返國為同門學子專題演講,機緣難得盼我同道撥冗參加。

網趾; www.37taichi.org.tw 中華民國鄭子太極拳研究會

時中學社秘書處 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八 月 二 十 四 日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談談太極拳的一些問題 作者:劉錫亨

文章摘自http://www.37taichi.org.tw/documents/%E8%AB%87%E8%AB%87%E5%A4%AA%E6%A5%B5%E6%8B%B3%E7%9A%84%E4%B8%80%E4%BA%9B%E5%95%8F%E9%A1%8C.doc

一、發勁要由後腿?還是由前腿?


有些人以為發勁是由後腿發,但亦有一些人謂發勁是由前腿發,互相爭執。其實是兩腿都可以發勁,問題是當對方給你用左手打的機會時,則用右腿發勁;若對方給你用右手打的機會時,則用左腿發勁。亦即發勁時,必須是根據〝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的原則,由左腿而腰而行於右手,或由右腿而腰而行於左手的一貫之勁來發勁。

二、拳架與推手的關係:

有些人以為拳架與推手並沒有關係,所以只練推手而不注重拳架,其實推手必須以拳架為基礎,沒有好的拳架為基礎,推手一定不會好的,除非不是正規的太極拳推手,才不必以太極拳拳架為基礎。

三、其根在腳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練拳要全身鬆開,由腰而落胯、落膝而落到腳底,發勁時,其根在腳,即以腳底為起點,而腿而腰而行於手指,沒有鬆到腳底之後的發勁,是沒有根的,是浮而沒有著落的,是虛空的,是沒有用的。

四、主宰於腰的重要性:

以腰為主的動作是一種軸心動作,故能一動全動,全部都作同比例的動。所以腰要求輕鬆、沉穩與正直,不能用力,更不能搖晃與彎曲。

一般都注意腰部,但對腹部則多有忽略。其實腰腹是一致相同的。例如〝氣沉丹田〞及〝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就有與腰同樣要求輕鬆、沉穩與正直〈不得搖晃、彎曲〉之意。拳論所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中之缺陷、凹凸、斷續,都指的整體動作要均勻一致,尤其表示在腰腹之情形為明顯,故腰腹同樣不能任其有缺陷、凹凸、斷續之處。

五、含胸拔背的意義:

含胸就是鬆胸,不可挺胸,亦不可陷胸,胸膛骨架,雖然要鬆,但要鬆的端端正正架起來,負起作骨架的功用,不可一味的鬆,鬆得連骨架都彎下去,如是陷胸的情形,是不對的。

拔背,宗師書上謂〝拔背匪易言也,是為通三關之候也,其詳見於後〞,但以後則未明顯見到。一般誤認拔背是背向後拔,實則拔背並非向後拔,而是向上拔高,此與〝為通三關之候〞其意正合。

六、沉肩、垂肘、坐腕之沉肩:

沉肩即鬆肩。不可聳肩,亦不可塌肩(即肩不可自動)要做到鬆肩真不容易(宗師即因鬆肩之難,而有斷肩之夢),鬆肩首先要注意肩與腋窩之一致行動,此必須肩臂與整個胸部徹底相隨而動,整個胸部亦要與腰腹徹底相隨而動。究實言之,全身各部均要在立定腳根,以腰為主之原則下,一齊相隨而動,唯有如此,才能使肩臂與胸側腋窩相隨而動,亦才能真正的〝不動手〞。

七、活的中定:

宗師說明中定謂:〝中即時中,定無常定〞是指活的中定,不是死的中定。活的中定是隨遇而自身加以調節;任何外力加諸我身,我總要因其力而機動予以調節,使自身不失中定。這樣能調節變動的中定,才是活的中定。

八、拳論〝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的意義:

有氣則無力,是指有氣則柔,能以氣運身則不用力而柔,無氣則純剛之無氣,是柔之至也。惟至柔才能成剛,所謂陰極則陽生也。何以說無氣是柔之至?因為〝無氣〞是氣遍週身,氣之運轉是整體性均勻動作(有如地球之運轉),有整體運轉之實而無局部運轉之動態,與雖動猶靜之意合,亦可以說是〝氣雖有猶無〞之意,這樣無氣之氣,才成其為純剛。

九:變動不居的意義:

在推手時,要懂得〝變動不居〞的道理。即變動之後,不停留在那裡。如走化之後,仍然被人打出去,即因走化之後,停留在那裡不動,才會被人打出去。這是練拳需要綿綿不斷的道理。有時在變動之後,因對方不動,自己亦不動,這是在觀變(靜觀其變),但這亦要保持能動之機。不能〝死靜〞、〝死停〞在那裡,〝死靜〞、〝死停〞則貽人以可乘之機。走化時如此,黏連進逼時之變動亦是如此。

答覆同學發問:

一、問:氣沉則神凝,神斂則志不亂。神凝與神斂意境是否相同?
答:凝是凝固,斂是收斂,大同而小異。

二、問:鬆與虛實、沉,何者較密切?
答:鬆與沉有因果關係,能鬆就能沉,沉是由鬆而來的。虛實是兩回事,但都需要鬆,虛要鬆,而實亦須要鬆。換句話說:虛實須要鬆,沉亦須要鬆,關係都密切,至於那件較密切,那要由你自己去衡量。

三、問:氣亦鼓盪,神宜內斂,意在精神不在氣,既然不在氣,則氣如何鼓盪?
答:雖說〝不在氣〞而實有氣,與〝雖動猶靜〞之意相同,亦與地球整體動作之動而無動之意同,故依然有氣鼓盪,亦與〝無為而無不為〞之意相似。

四、問:引進落空合即出之意義為何?
答:引進落空,即推手時,對方打來,我引而化之,使其勁落空;合即〝形開氣合〞之合,氣一合則形開而打出之意。
七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講
網趾:www.37taichi.org.tw
中華民國鄭子太極拳研研究會
時中學社秘書處 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十 月 十 二 日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太極拳運動之新論 (作者:宗師鄭曼青)

全文採自http://www.37taichi.org.tw/documents/%E5%A4%AA%E6%A5%B5%E6%8B%B3%E9%81%8B%E5%8B%95%E4%B9%8B%E6%96%B0%E8%AB%96.doc

羅邦楨謹案:本文之發現,緣去(七十二)年十一月訪台返美,攜回久存於弟處之舊文稿一束。後因日常事冗,迄未拆閱,今夏旅行美東紐約華盛頓DC等地月餘,歸來後得數日閑,突憶及此,乃翻篋得之,而檢閱之際,忽睹 曼師此文,深感詫異,因不審何以在此束中也。是文乃 師作後迄未發表者。而今師歸道山八載於茲,思念及此,既感愧負,亦不禁黯然無已也。惜此文寫作日期已不可考。唯余來美已逾十稔,據此,則此文當為十餘年前之作也。用特投寄太極拳雜誌,俾與海內外太極拳同道共享之。原文無標點句號,特為標誌,俾便讀者耳(七十三年九月於舊金山)

太極拳何謂其然也,以其窮陰陽剛柔之變化,而具有太極之體用與至理,譬如動則筋柔,屬乎陰,定則氣剛,屬乎陽,是以柔形於外,剛藏於內,然剛屬於氣,內斂入骨,柔屬於筋,外縈四體,故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各至其極,而生變化,是謂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天地也,是謂一陰一陽之為道,陰之與陽,譬猶彼之與我,男之與女,剛之與柔,開之與合,虛之與實,浮之與沉,呼之與吸,此皆有內外取舍之別,故此運動之練習,貴在合步而推手,倘不得其人而同習,則與空氣互相鼓盪,正所謂虛則實之,與人之有彼此等耳,學者固能悟澈此理,其庶乎近之矣。

吾嘗謂文藝之難精者,莫過於書法,意者以為詩文詞賦,可改而至於工穩,繪事可隨意而生變化,惟書則不然,有定形而不能增損,且左右上下與行列及齊頭并尾,具有定式,又不可牽受拘束,則失其自然之趣,然甫落筆,便已判生死,不可移易,是以難能也,雖然書法,固為文藝之最難者,而太極拳之運動,吾猶以為過之無不及,書法之原則,不過有八,所謂八法也,太極拳却有十三式,所謂十三勢長拳也。

其注意範圍,書不過四正四隅,及中央之為九宮,太極拳運動須注意之處,自顛頂至湧泉穴,自肩至腕肘及掌骨與手指,下至胯膝腫趾與足心及胸背脅腹等處,却有二十餘點,均須同時照顧,而且,一動無有不動,則百骸俱要鬆淨,與書之難易較,則不可以道里許,故太極非少林之比,正如所謂尾閭攝,百骸一,百骸一,則其他可弗究焉,太極則不同,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求氣通任督二脈,先通督脈,則氣由骨中行,旋復繼通任脈,由筋絡中行,歸乎丹田,以視少林與瑜珈,僅通任脈,不經督脈,之由骨中行者,其易不替約三分之一,且只修性不得修命,在道家此為坤宮,亦猶捷徑,僅得其半耳,豈大丈夫求精氣之變化者乎。

吾茲簡直言之,太極拳純任自然,即老聃所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又謂牝嘗以靜勝牡,乃以柔克剛也,故習太極拳運動者,其身心之強健,可指日能見,以四兩撥千斤者誠非虛言語,是以老聃曾得太極變易之理,百居其五十,而孔子之時中,得太極不易之定理,亦百居其五十,不易之定理,乃太極拳運動之重心,能隨時權衡其重心,而操縱之在我者,得時中之妙用也,此即我之太極拳重心則有關乎力學,然乎否與,待證之於世之賢哲。


*註:本文登載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太極拳雜誌第三十六期中。

時中學社秘書處 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太極拳的中定

參考網頁 http://chung107.pixnet.net/blog/post/14976763

太極拳的中定 作者:劉錫亨 六十七年九月九日講

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張肇平先生的邀請,使本人能有機會與諸位見面談談太極拳問題,覺得很高興;同時亦覺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對太極拳的功夫很淺薄,怕在各位專家面前見笑。梁、張兩位邀請我來演講,我不敢馬上答應,其原因就在此。

二、今天的講題是「太極拳的中定」,內容完全是先師 曼青先生的理論。是從他的著作裡面,和口授講解以及他在美國期間給我許多指導信件中,就有關太極拳中定部份,加以特別說明的。

三,這篇「太極拳的中定」,雖然都是引用先師的言論,但是由我從各處零碎的抽出來,作有系統的整理與說明時,深恐或有未洽先師的原意,曾在一個多月前在時中學社開會時,提出報告,請各位同學研討指正,但是直到現在,各位同學還沒有給我提出指正的意見來,不得已乃自行檢討,略為修正補充,提出來就教於各位,務請各位多多指教。

今天所講太極拳的中定,內容分為:一、何謂中定?二、中定有什麼好處?三、中定的鍊法,和四結論等四項來說明如次。

壹、何謂中定?

中定是太極拳十三式中最後的一式,曼師在其所著太極拳十三篇中,對中定的解釋約有三處:

一、在「後記」(見原書一一二頁)中說:「生理學所謂人體重心,在臍線間,其地位及意義正與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極拳所謂中定,中定不能離乎丹田,拳論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又云『主宰於腰』、『腰如車輪』皆是也」。

二、在「述口訣」篇中解釋「磨轉心不轉」一則說:「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

三、在「明生剋」篇〈見原書第四十四頁〉更為詳盡的說:「變易不易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義,所謂變易者,陰陽剛柔相互易而生變化,十三式之相與摩盪而無一非變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體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猶中定之定力也。何謂中定?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為定力,中庸所謂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依據曼師上面這些指示,我們對中定即可得如下一個概念:中定簡單的說,就是重心的安定。亦就是氣沉丹田的功夫,此種氣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恆不易的,不能一時或失的。


貳、中定有什麼好處?

中定是太極拳十三中式最基本的一式,十三式中除了中定本身外,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沒有中定,失了中定的掤、履、擠、按就不成其為掤、履、擠、按……所以亦可以說,沒有中定的太極拳,就不成其為太極拳了,足見中定在太極拳所佔的地位,是如何重要,至於中定究有什麼好處,簡要的說,約有下面幾點:

一、依物理學公例,凡物重心定則安,重心偏則傾,中定即所以使重心安定,與人交手,即可不至於失卻重心而跌倒。

二、如果不失重心,就能夠「立如平準」與「立身中正安舒」,而能「支撐八面」,所以重心安定,不特可使自身穩定,立於不倒之地,同時亦是應敵的絕妙身法。

三、氣沉丹田的中定,是練氣之初基,亦是養身之道的功夫:

曼師在其太極拳十三篇一書,談到這些的很多,例如:「別程序」篇中之二階,即言氣沉丹田為鍊氣之初基,在「專氣致柔」篇則言太極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為水火既濟之功。進而論及拳論「意在精神不在氣」、「無氣則純剛」為太極拳可達渾一純陽之候,與老氏專氣致柔之說相終始,而謂為「能如是,則袪病延年之說,抑亦未矣」云云。此外在「通玄實」、「陸地游泳」、「心與膂並重」、「勁與物理」、「養生全真」、「益臟腑」、「起肺疾」、「明生剋」、「述口訣」等各篇,亦均對重心或氣沉丹田的功夫,有極重要的說明。〈全書十三篇中,僅有「釋名義」及「變化氣質」兩篇未予言及〉希望各位同道多加以研究發揚。

參、中定的練法:

這一項最為重要,亦最不好講。這裡係根據 曼師所指導的言論而能夠體會得到的提出來報告如下:

一、要力求平正:

曼師在其太極拳十三篇「後記」中〈見原書第一一二頁〉即言「拳論所謂立如平準及支撐八面,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語,皆言力求平正,不失重心已也」。按平正兩字最為平凡,但卻是中定的基本條件,不論在鍊拳或推手,都必須力求平正,身體姿勢能平正,則全身筋絡方能鬆開,鬆開的結果,自然而然軀幹皆從下沉,能做到鬆與沉功夫,就是中定。而鬆沉是由平正二字得來的,所以說平正是中正的最基本條件,但要注意的是要身體姿勢力求平正之外,心意方面亦要力求平正,方為澈底,心得其平,心得其正,方能一切放下不起緊張心理,而做到澈底鬆沉的中定。

二、注意時時保持中定:

曼師在「明生剋」篇中解釋「中定定力」一辭時說:「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為定力。」這裏的「時中」與「不失中定」,即係時時中定,亦即任何時間,任何情況都不能失卻中定之意。此點極為重要。亦極為難能,請勿予忽視,至於如何保持時時中定的鍊法, 曼師在「述口訣」篇中,即有幾處極為重要的指示,如:

〈一〉、在「磨轉心不轉」一則中之「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指明不管腰如何轉,但中定仍然保持其中定。在這裏,我有一句相似的話:「權變中不變」及論語的「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按「權」指稱錘而言〉,可以用來參考,當較易明瞭。

〈二〉、在「須認真」一則中之「按與擠皆要蓄其勁,不可失卻中定,此是真的」,此指明在不發勁時,或不動時,固需要中定,在發勁時更不可失卻中定,其方法就是「要蓄其勁」,而「蓄其勁」亦無非意在力求平正,不失中定而已。

〈三〉、在「分虛實」一則中之虛實轉換時,「右手實勁交與左手,其樞機在夾脊,左腳實勁交與右腳,其樞機在尾閭,但要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即指明在定式不變中,故需要中定,而在招式轉變過程中,亦仍要以尾閭與夾脊中正對直的口訣來保持其中定不變。

由上面幾點來看,中定必須隨時隨地保持其中定,它具有一個不可變易的特性,而 曼師之所以有「所謂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見中定之難矣」之嘆,即係嘆其難,難在於隨時隨地保持中定之不容易。又上面這幾個中定鍊法,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庸,我曾經下過一段時間去細心練習,愈練而愈覺得 曼師所言確是言中有物,絕對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各位只要去細心揣摩,下番苦工練習,必會有所獲的。

其次在這裡我要提出一點應特別注意的,就是「行功的練法」,所謂行功的練法,就是每一招式不僅僅在定式時要平正,要中定,而是要求每一招式在行進過程中,處處要求平正,處處不失中定的練法。此與站功有別,站功重在定式的練法,而行功重在進行式的練法,只注意站功而忽略行功的練法,是絕對不可能時時保持中定的。

三、要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

此即上面所說為鍊氣初基及養生之道的功夫,曼師對此方面之指導,在其自修新法「緒論」中〈見原書第二十四頁〉即有「氣沉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位於腹中,在臍與脊之間,與臍近脊遠,約三與七之比,先之以意導引,沉氣要緩緩逐漸而下,不可太驟,太驟氣便浮起,其訣有四字,曰細長靜慢,既能嫻熟,則隨時隨地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則直養而無害矣……」,又在自修新法「談心得」中〈見原書第二十頁〉則有「丹田古人所謂行坐處臥,不離這箇,是要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如雞之孵卵者,此所謂知止,止於至善之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以上指導練法,僅列舉其一、二,已甚詳明,其餘散見十三篇各篇中尚多,這裡不及備述,綜其所說,並沒有什麼神秘虛玄之處,各位不妨依法照做。

肆、結語:
中正為十三式惟一不易定理,我認為拳論「舍己從人」的原則,在十三式中,舉凡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任何一式,都能適用,惟一不能適用的,就是中定一式,舉個例說:人要我掤〈要我履……〉我就掤〈就履……〉人要我不掤〈不履……〉我就不掤〈不履……〉人要我中定,我當然亦中定,但人要我失卻中定倒地,我則仍然要維持我之中定不變,所以說中定是永恆不易的,不能一時或失的。這個意義在佛教方面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語,儒家亦有「有所不為」及「時中」之義。 曼師生前創辦拳社,即以「時中」二字命名,其意不外即注重此時時保持中定不變的修為及「有所不為」的節操與乎行住坐臥,不離這箇的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的修鍊功夫。此一意義,實亦為我們鍊拳、養生以及為人處事之根本指針,而究其實,這就是太極拳的中定功夫。

網址:www.37taichi.org.tw :中華民國鄭子太極拳研究會

學習太極拳基本心法

學習太極拳基本心法 作者:蘇紹卿

自張三豐祖師創始太極拳以來,太極拳之流行歷久不衰,代有人才。諸先賢所傳心法各有千秋,惟楊師祖澄甫、鄭師曼青為民國以來,集諸賢所長,發揚光大者,所傳心法簡易實用,世人奉為圭臬。茲舉築基有密切關聯者述之於后:

含胸:
胸不可挺,挺必氣浮無根:亦不可駝背,駝背必氣結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識可也。何謂?以意內收,引氣下沉是也。中醫謂:氣滙『膻中』,膻中穴在胸兩乳中間,灸之可治氣喘,可證氣在胸部匯集。學習太極拳即練氣功,首重內練,內練捨行氣何由?氣能運行,血必暢旺。此為習太極拳開宗明義,必需先予詳悉者也。故太極拳異乎一般運動,為先運而後動者,其他一切運動係先動而後運,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辯。含胸或稱鬆胸,窃以為不如含胸適當,蓋鬆胸未必含胸,而含胸必定鬆胸。

拔背:
兩肩中間脊骨有鼓起之意,此亦意識上之動作,不可露形。練純熟時,自有氣從背脊骨直往勁頂上沖,越玉枕而達百會,復下降丹田。

〈養生主〉指出超脫之道在:「緣督以為經」。道:即方向,方法,路。緣:沿也。督:身後的督脈、背脊骨。經:常道、經常、經典。綜合言之:即氣的行走方向係沿著督脈上行。氣能上行,全身功力通玄。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特指出:「……。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沖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達乎顛頂,降於丹田,此即任督通。……」又曰:「余乃為留意太極拳者告。曰:『豎起脊樑』」。「豎起脊樑」即拔背,亦古人所謂「正襟危坐」,正則不病。

鬆肩:
亦稱沉肩,窃以為鬆肩勝乎沉肩,肩不可上聳,否則既含胸亦無益。「鬆肩」,「含胸」兩者連環動作,互相配合,庶氣可順而下降丹田,鄭師對此兩動作極為注重,每日必提示數次,嘗告筆者,楊祖師亦以此教之,惟知之維易,行之為艱。鄭師一夜夢見自己兩手臂連肩斷去乃得此法。

垂肘:
肘尖下垂之謂也,下垂不可死板板,尚須活潑有趣,推手時不易為他人所制,且可生槓桿作用。反之,橫肘最易為他人所制。本門師兄多人得此要訣,與渠等推手,千萬莫碰觸其肘,否則被彈出尋丈遠矣。

尾閭中正:
練功架時尾閭稍向內收為動作要領之一,氣使能越過尾閭骨上行,尾閭骨需與命門、夾脊成一直線,始可稱尾閭中正,如稍偏氣即散去無從上行。若干練拳人士稱「提肛」,始能提氣上行。為 吾師所不取,認為「提肛」乃少林法門,氣走經絡,不得入骨。太極拳要求氣歛入骨。尾閭中正,在推手運用上尤其重要,黃師兄性賢譬「尾閭」為舟之舵,可謂精妙之極。

神貫頂:

以神帥氣,經玉枕骨注百會穴,是謂神貫頂。下巴微收,頭頸正直,不偏、不低、不昂為外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隨之內收,使能達以神貫頂。此之所謂太極拳講求內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謂:「頭如西山懸鐘」,最為簡骸。神貫頂後,再沿頭面下降,完成一週天之運行,是謂河車倒運。

氣沉丹田:
忌閉氣、迫氣、用力鼓氣,此處謂沉丹田,由上述鬆肩、含胸、尾閭中正、氣由意導引至丹田即可,而係水到渠成之事,千萬勉強不得。窃以為「沉」字作形容詞解較妥,作動詞解,則用力致病。

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去臍近,去脊遠之約三與七比中間,又名氣海。此處存氣不懼多,只患寡,氣寡則體弱,氣足則體壯。孟曰:「吾善養浩然之氣」孟子深知氣之重要,而善養氣,不愧練氣專家。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頁〉教示:「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無害,未可限量也。」與孟子之說相吻合,行氣不如守氣,守氣乃「直養浩然之氣」。

又鄭子壬子無射月演講:「太極拳與體育」時嘗提示曰:「……練太極拳要氣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絕對沒有這種病『心臟病』,因為心包絡會比別人強一點,外感風寒不至於侵襲到心包絡,以致慢慢影響到心臟,這種病我所見的,我所治的很多,而且中國醫學上講得比較詳細。那麼練太極拳的功效,對最厲害的癌症、心包絡、心臟病等等,都不成問題,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腎臟病也很容易恢復健康,總之,對於人確有好處。」氣沉丹田的好處毋容懷疑,實務上,我鄭師拙陋徒之一,三十餘年來教學成效,也能使許多患久年疾病者轉為健強,不能不證明太極拳誠健身之寶筏也。

丹田有氣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擊而不改色。蓋腹部接勁,將敵彈出尋丈之外,同門師兄皆有此能耐。

腳分虛實:
練拳最忌兩腳不分虛實,拳論謂雙重則滯。在力學上言:一物接地面愈小,磨擦力亦小,運行速度則快。腳不分虛實時接地面廣,一腳虛一腳實時,僅有一腳同時接地,接地面積自小,所受磨擦力亦小,運行轉變自然靈活。承擊面積小,故容易走化。拳論謂走化即攻擊,故容易走化亦同時俱備容易攻擊之要求。尤其太極拳在對敵時採球體般螺旋運化,產生合心力及離心力,而達借力、接力高級力學運用妙境。腳部神經受到壓力,血液循環更加暢旺,血管因循環良好,諸凡血管阻塞,硬化疾病均不致發生,此練太極拳雙腳分虛實最有功效之明證。惟人皆好逸惡勞,往往不願刻意求腳分虛實,怕痠痛也。練拳時虛應故事,一愰而過,如此,希求健康難矣哉。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教示:「……常人之足,從不注意虛實,普通拳技家,亦聽便而已,惟習太極拳者,將體重付於一足,兩足時互易之,又不許用力。……」習太極拳特異於一般拳技家即俱備腳分虛實,吾人豈可違背教示!

鬆沉:
鬆沉為連貫性動作,鬆得幾分,沉亦得幾分,鬆沉絕非柔弱,而內含有彈性之勁。鬆亦非塌、軟,亦非僅是肉體一面,乃包括精神面。故翻譯成英文SOFT,是錯誤的,應譯成RELAX。能鬆即能沉,進而得「定」,「定」即是拳論之「中定」,不受牽,不受靠,更不受撥。

「鬆沉」之境界要求甚高,無極限止境、無時間性,無地域性,而求永久性。不但不偏限身體局部,且求全身關節骨骼。窃以為上身不鬆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鬆求改之在膝,小腿不鬆求改之在腳踝。腳跗鬆透則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壬子無射月鄭師講「太極拳與體育」時教示曰:「……第一就是太極拳講『鬆』。這個『鬆』字,我學太極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為什麼鬆有這麼大的好處?當時只曉得講鬆、鬆、鬆,但究竟什麼叫鬆?怎麼鬆得很乾淨,這句話很難講明白。前年悟通這個道理,我才想到我的老師澄甫先生所講的。他不大會講話,一天到晚坐在那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鬆』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我甚至連耳朵都灌滿了。他還講一句話,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連三輩子學不到的』,我就懷疑,難道講一個『鬆』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現在想起來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我現在更深入的講一句,你們就很容易悟通怎麼叫鬆。比方說:我們現在到一個佛殿去,前殿有一個彌勒佛,很大一個胖子,笑笑的,他是拿一個布袋,人家都講上頭題著:『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人不但自己是個布袋,甚至於一切兒女妻子,功名利祿等等,無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這個布袋最難放得下。所以講什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麼『一下子頓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講不容易放下。練太極拳是難,就是難在自己有意思擋住。我不能進步,是我的意思擋住了自己,沒辦法打通,這一點實在是太極拳最難第的關頭。」

教示吾人「鬆」之重要,鬆之入手方法,鬆即是太極拳之功用,得到「鬆」字才可希求氣通三關,氣歛入骨,化氣為髓。

我得一悟:習太極拳不是習普通拳技,是習「道」。依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四十八章〉每天習拳增加拳藝,到了某一境界卻日日減損拙力,才能進入大道|太極之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上之心法。

時中學社秘書處 啟

網址:www.37taichi.org.tw :中華民國鄭子太極拳研究會

太極拳是完美的運動 – 身心皆健康

參考網頁 http://web.ntpu.edu.tw/~ccw/taichi/papers/cpwu.htm

太極拳是完美的運動

身心皆健康

台灣 吳清平 博士

在西醫醫學文獻(Medline)中,以太極(Tai Chi, Tai Ji)為字彙查詢至20042月,共有130篇文章,比前年(20024)多了50篇。對於太極拳的認識,也比以往更清楚,有關太極拳的功效,也有更深入的探討。比如去年我們想探討的題目太極拳是否會影響心跳的變異度? 是否會影響微血管的通暢性? “ 也已經各有一篇文章發表,證實練完太極拳拳架會增加心跳的變異度15,會增加副交感神經功能,可以維持身心的平靜狀態。而微血管的實驗,發現太極拳會增加皮膚微血管的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14。 由此推論身體器官在練太極拳的鬆靜緩長的動作中,其實是在增加微循環的功能,加強細胞組織的修補維護作用,維持各器官在穩定完善的情況下,保持身體健康。 微循環是供應各個組織器官最基本的血路通道,組織器官功能的維持全賴於此,休克或敗血症引起的器官衰竭,也是因為微循環血量不足所致。但是直到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真正改善微循環功能。只有在完善的循環系統下,細胞組織器官身體才能完全健康。

2002年的Time雜誌,推崇太極拳是完美的運動13太極拳的運動定位,其實是屬於中度的有氧運動,氧氣消耗35-55%,乳酸堆積少,有助於慢性心肺疾病者的復健5-7。由於太極拳的演練,有上有下、有前進後退、有轉身、有伸展及彎曲,對於平衡感的訓練及骨骼肌肉功能的加強,有很好的效果6,8,11,可以防止老年人摔跤10,並且有助於防止停經婦女的骨質疏鬆12,16。去年香港大學,替一位太極拳老師,在練擠與按的架勢,做了肌電圖及肌力的測試,發現前進後退力量的來源,其實是在後背的背直肌,股四頭肌等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而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弓式的彎曲及身體離心式或向心式的運轉,也對於下肢的穩定度,有加成作用的訓練4。吳老師時時訓誨發勁其實只是背脊、丹田及湧泉的配合,再加落胯、不動手這個理論,在這篇文章得到部分的驗證1,2

太極拳強調的是「鬆、定、靜」,在清醒的狀態日常活動中,保持安詳平靜,是要訓練人在任何的活動中,保有自我清醒、安然自在,這也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達到 的境界。要安定又要清醒,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那有鎮定劑吃了還是清醒的,但是吸煙似乎可以辦得到。藝術家、作家在寫作畫畫時,最愛抽根煙,清醒自己並 尋求靈感,尼古丁是可以讓人安定而清醒的。但是煙容易上癮,而且煙害驚人,又是支氣管炎、肺氣腫、又是肺癌、胃癌、膀胱癌,得其一利卻禍害無窮。打坐、修 禪、練內功,亦可以達到定靜安詳的境界。但是人是動物,只在靜態練習定靜,而外在的筋骨肌肉,卻沒有伸展活動,修得的只是精神上的平靜,而形體的活動度受 到限制,沒有得到完全的發揮。太極拳動靜之間,時時強調全身的鬆定,以緩慢協調的動作,配合專注的思緒,使得身心全然融入和諧平靜的狀態,達到天人合一、 禪的境界。

其他的運動,對於身體的健康一樣有效,人只要動,循環順暢,基本的活力就可以維持。為什麼防止摔跤,是老年預防醫學很重要的課題,其實是老年人在摔倒後容易 骨折,一躺下來不動,身體就垮了。人不動,消化不好,胃排空延長,食慾變差,排便不順,消化系統第一個瓦解。接著營養不良,免疫機能也會受到影響。沒有活 動,養份供應不足,肌肉會萎縮,人更不想動,造成惡性循環。躺在床上,無法做有效的深呼吸,肺部會有局部塌陷,痰液排除受到限制,容易得到肺炎。而且血液 循環不良,各器官功能的維持,嚴重受到威脅,從而百病叢生,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人要動,身體才會好,跑步、快走,每天走一萬步,都是不必學就會的運動,做 了就會有效果,身體活力就會增加。而球類活動、游泳、武術,除了基本的運動功能外,又加輸贏的觀念,使得球賽有可看性,運動員有拼勁,這些活動對於身體健 康,不見得有好處,老是使用特定的關節肌肉,上了年紀多有一定的運動傷害,而且回歸到基本面,運動的本質應該是在舒筋活骨、增加肺活量、加強心臟功能、改 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得到身心平衡以延年益壽。但是縱觀這些運動,似乎反其道而行,肌肉是等長收縮,反而造成心臟的負荷,而輸贏的壓力,更引起情緒 的焦慮緊張,交感神經的興奮,造成身體機能更深的傷害。倒是小白球-高爾夫球的運動,老少咸宜,常常看到八十幾歲老翁,身體依然硬朗,一樣可以走完十八洞。仔細瞭解高爾夫球運動的精神與原理,會發現與太極拳有許多異曲同功之處,相當有趣

發球如發勁

(1) 桿子在手如手的延伸

(2) 桿頭是全身力量的集中

(3) 揮桿時手要打直不能彎 – “不動手

(4) 揮桿時由腰啟動,連接手臂、手腕,直到桿頭,合而為一,由身體直接帶動桿頭擊球

(5) 要忘記肩膀的存在

(6) 後腳往前後臀挺進轉腰是擊遠球的關鍵是最大的後座力

(7) 球要打的遠身體反而要更放鬆 – “反向思考

(8) 打到球要有將球打穿的意念 – “發勁要發到對方的後面

(9) 站姿是微蹲,髖關節、膝關節微彎 – “落胯

(10) 兩腳踩在地上,要踩得穩、抓得緊

要打好高爾夫球,必須眼睛看著球,手不能亂動,全身放鬆,腳步踩穩,身體協調好,揮桿才能流暢。強調的還是「鬆、定」,只是上場打高爾夫球,真正在打球的時間並不多,一場高爾夫球十八洞,差不多要走4-5公里,費時4-5小時,揮桿60-70次,短推桿40-50次,必須全神貫注打球的時間,每次頂多1-2分鐘,全場下來,只有不到1/3的時間是在打球,其他都是在等別人打或是觀察地形,走路及欣賞風景。只是高爾夫球場,多建造在風光明媚的地方,綠草茵茵,青山綠水,視野開闊,一望無際,心情會為之開朗。只是在台灣目前仍屬高消費娛樂,不若西方國家為平民運動,而且一場球要花4-5個小時,到假日球場爆滿,更要延到6-7個小時,實在不太經濟。而太極拳既有「鬆定」、也有「動靜」,運動量不大,不會乳酸囤積,為有氧運動,時間不長,一趟拳架20-30分鐘,有時間多打幾趟,一樣可以變為高運動量,高消耗性的運動,肌肉一樣會疲乏,一樣會累死人,可長可短,方便而有效。而且不只身體有鍛鍊,思想情緒的精神層面,也在合諧平靜的境界中,得到完全的舒解。無怪乎TIME雜誌會推崇太極拳,不僅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也可以促進心理的健康,是完美的運動. – “ Tai Chi is the perfect exercise”

參考文獻

1. 太極拳內功心法 吳國忠 神龍視聽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2. (太極拳)先師的思路 吳國忠編 神龍視聽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3. 鄭子太極拳 自修新法

4. Chan SP. Luk TC. Hong Y. Kinematic and electromy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push movement in tai chi.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7(4):339-44, 2003 Aug.

5. Astin JA. Shapiro SL. Eisenberg DM. Forys KL. Mind-body medicine: state of the 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Practice. 16(2):131-47, 2003 Mar-Apr.

6. Christou EA. Yang Y. Rosengren KS. Taiji training improves knee extensor strength and force control in older adult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Biological Sciences & Medical Sciences. 58(8):763-6, 2003 Aug

7. Taylor-Piliae RE. Tai Chi as an adjunct to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raining Journal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23(2):90-6, 2003 Mar-Apr

8. Mak MK. Ng PL. Mediolateral sway in single-leg stance is the best discriminator of balance performance for Tai-Chi practitioner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84(5):683-6, 2003 May.

9. Chao YF. Chen SY. Lan C. Lai JS. The cardiorespiratory response and energy expenditure of Tai-Chi-Qui-Gong.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30(4):451-61, 2002.

10. Cumming R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risk-factor modification for falls prevention. A review of recent intervention studies. 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 18(2):175-89, 2002 May.

11. Wu G. Zhao F. Zhou X. Wei L. Improvement of isokinetic knee extensor strength and reduction of postural sway in the elderly from long-term Tai Chi exercis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83(10):1364-9, 2002 Oct.

12. Qin L. Au S. Choy W. Leung P. Neff M. Lee K. Lau M. Woo J. Chan K. Regular Tai Chi Chuan exercise may retard bone los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 case-control study.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83(10):1355-9, 2002 Oct.

13. Gorman C. Why Tai Chi is the perfect exercise. [News] Time. 160(6):68, 2002 Aug 5.

14. Wang JS. Lan C. Chen SY. Wong MK. Tai Chi Chuan training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endothelium-dependent dilation in skin vasculature of healthy older men.[com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0(6):1024-30, 2002 Jun.

15. Vaananen J. Xusheng S. Wang S. Laitinen T. Pekkarinen H. Lansimies E. Taichiquan acutely increas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Clinical Physiology & Functional Imaging. 22(1):2-3, 2002 Jan.

16. Wu G.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 Chi for improving balance and preventing falls in the older population--a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0(4):746-54, 2002 Apr.